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CFIC导读:
官方最新公布的多个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攀升,结婚率和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不少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生育,还将根据部委要求密集展开上半年生育情况调研。
根据民政部日前发布的《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年底,
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而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万人,占总人口的14.3%。五年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激增近25%。
此外,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万对,比上年下降7.0%。年结婚率为7.7‰,相比五年前的9.8‰下降21.4%。
与此同时,出生人口也在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国出生人口万人,比年减少63万。其中
一孩万人,占比43%,比年减少万人;
二孩万人,占比51.2%,增加万。
多地公布的上半年出生数据也不乐观,如上半年江苏共出生38.3万人,同比下降12.8%。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出现较大变化,少子老龄化成为趋势。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预想中的生育高峰没有出现,出生人口反而在下降,年有10个省市出生人口减少。70后二孩生育愿望得到释放,但二孩增量并不大。一孩比例下降则说明,作为生育主体的80后和90后生育意愿在下降。”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副研究员王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生人口下降将加剧老龄化趋势,预计到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历史峰值。
当前,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
近日,辽宁省发布新的人口发展规划提出,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
湖北、新疆等地也提出,简化生育手续,进行医保支持和延长假期,甚至提出减免教育费用和增加购房补贴。
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陕西省年人口发展报告》建议,适时全面放开计划生育,出台鼓励生育措施,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奖励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
据悉,不少地方正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做好年重点选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对上半年生育情况进行密集调研,涉及育龄妇女生育情况、二孩生育意愿以及“全面二孩”实施效果等。
在王桥看来,目前地方出台的一些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意愿低的问题,大幅减轻教育负担、完善卫生医疗政策等,全方位营造积极生育环境才是根本之策。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班娟娟
延伸
阅读一
年轻人婚姻“真相”来了!这组数据太准…
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想结婚了。
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年第一季度全国的结婚人数.7万对,
同比下降5.7%,
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
如果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
高位.2万对相比,
年一季度已经下降了29.54%。
专家分析认为,适婚人口数量下降、婚龄推迟、城市化进程加快都是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原因。
而据
人民日报统计,年到年,31年的民政部数据显示:“晚婚”现象明显,近5年25—29岁结婚登记的公民占最多。自年起,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数据:年轻人晚婚了,离婚率连续15年上涨
据
人民日报统计,从年开始,结婚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至年,从年开始连续4年下降。过去20—24岁年龄段结婚人数多,近5年25—29岁结婚登记的公民占最多。
年轻人认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没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是晚婚的主要原因:
从年到年,离婚率由0.55‰上涨至3.2‰。
为什么年轻人结婚率在不断下降?
适龄结婚群体数量减少,是结婚人数下降的一大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如果按照22岁算,年出生的人目前刚好进入可以结婚阶段。但是,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这一角度说,如今结婚人数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同时,婚龄普遍推迟,是结婚人数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结婚年龄推后现象普遍。据统计,年以前,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的是20岁至24岁。如今,25岁至29岁的群体成为办理结婚登记新的主力军。《公报》显示,年25岁至29岁人口办理结婚登记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占36.9%。值得注意的是,代际间婚育观发生了很大改变。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晚婚等现象越来越常见。
分析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的影响,结婚率仍可能出现持续走低。结婚率降低,可能会影响生育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人口数量和结构。
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从个人到家庭的转变并非易事。应通过延长婚假、产假等方式,倡导人们平衡家庭和工作,促进结婚生育。
同时,也应推出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政策,如提供廉租房等举措,降低因婚姻带来过大的生活压力,切实为更多适婚群体减轻负担。
网友:一个人也挺开心
提到结婚的话题,
不少网友表示一个人也挺开心的,
没有必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现在的年轻人反而更加独立:
提到离婚率升高,
有人觉得可能反而是件好事。
还有人觉得“晚婚”的定义本身就有问题,
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到了晚婚的年龄,
但是爱情事业才刚刚起步,
所以不着急结婚
为什么晚婚或者不结婚,
除了个人之外,
还有很多现实原因:
你也是晚婚一族吗?
说说为啥?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延伸
阅读二
房价是最好的避孕套:第一批90后,已经生不起孩子
在北上广,孤独的人像蚂蚁一样多,房价像天堂一样贵。一个人活着就足够艰难,结婚生子,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人说,对生活在北上广的大部分人来说,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
确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房子,本来就是“家”的必备元素。没有房子,结婚了都不算成家,最多算找了个搭伙过日子的人。没房,没家,就不安稳,不踏实。
而高不可及的房价,足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事实上,在北上广,让大家望而却步,有避孕效果的,又岂止是房价。爱情和婚姻本身就是可望而不可及。
据《中国统计年鉴》分析显示,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亿,相当于俄罗斯和英国全部人口的总和。
最近,国内首个《职场单身白领生活状态报告》统计,职场单身白领中,上海职场单身人数占比最高,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
城市很大,大到令人孤独。
知乎上有人问,在北上广打拼的单身年轻人,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吃饭是件很麻烦的事情。自己做吧,一顿饭的米还盖不住电饭煲的锅底;叫外卖吧,凑不齐起送的量,叫一次要吃三顿。
·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一切如旧,没有人给我盖被子,没有人给我关电视……
·无论是出门倒垃圾,或者是买吃的,每次听到身后门“咔擦”关上的声音,而自己又没带钥匙的时候,就特别绝望。
·每天下班,从灯火辉煌的CBD回到城中村漆黑冷清的出租屋,第一时间是打开电视或者电脑,一定要弄出点声响,不然寂寞得发慌。
白天出入繁华的高楼大厦,晚上回到破败的城中村出租屋,独自一人在热闹与寂寞的两极来回穿梭。
他们孤单地在城市打拼,独自承担生活的酸甜苦辣。心底渴望脱单,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本找到一个合适的恋爱对象。
北上广,似乎成为这些年轻人最有效的避孕药。
01
先睡觉,再谈恋爱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北上广工作的人,会把谈恋爱的优先级排在睡觉的后面。
难得不用加班的周末,单身的芸芸会选择睡到中午1点。至于相亲嘛,睡饱了再说。
有句歌词唱到:“我希望每天有一百个钟头,一半跟你一起,一半去想你。”
在上海一家新媒体公司工作的芸芸觉得,这个作词的人简直是傻到家了,每天有一百个钟头,竟然有空去干这么无聊的事情。
而她,要写稿、改稿、排版、回复留言、分析数据。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周末也要经常在家加班。一百个钟头里,能一大半跟她在一起的男人,是电脑屏幕上的彭于晏。
地铁里,公交上,咖啡馆,餐厅里……唯有手提电脑能与芸芸,随时随地,形影不离。
如今33岁的她,也曾试过相亲,但大都没有了下文。有一次约婚恋网上认识的一个男生,整顿晚餐,自己都在用手机忙着回复后台留言。
回到家,舍友八卦地问她对方长得怎么样?她愣住了,呀,好像全程都没怎么看那个男生的脸。
这里是北上广,大家都忙着讨生活。恋爱很重要,但工作更紧急。对大部分人来说,紧急的事情就得先做,重要的事情,只能越来越往后拖。
当所有时间都被工作占据,谈恋爱只好挪到日程的最后。
02
心思都给了甲方,哪还有心情呵护对方
一线城市的女人累得像个男人,男人累得像个牲口。如果你恰好是个乙方,可能连牲口都不如。
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鸣哥,昨天晚上10点还在会议上讨论方案,直到深夜改好第4版后终于交稿。结果凌晨3点,睡梦中的他,被甲方一通午夜凶铃,只能挣扎着爬起来改第5版。
老板用业绩压着,客户用身份压着,至于你睡没睡觉,喘不喘得过气来,他们根本不在乎。第二天你还得照常上班。
加班、熬夜,和客户周旋,和老板叫板,和竞争对手打架。工作了5年的他说,人在职场,头两年还会渴望爱情,现在已经觉得心好累,人好颓,什么冲动,什么激情,都被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压力消磨殆尽。
作家槽植说:“城市磨光了一个人去探索另一个人的耐心,磨光了一个人敢不顾一切的勇气。”
光是要应付客户、老板的需求,身心就已备受折磨与摧残。工作已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一整天下来,大脑已经自动待机,再也没有电力为另一个人重启。
当身体被掏空,哪还有精力可以给爱情。
03
比起恋爱,更想发财
如今在大城市里能找到看对眼的人,太不容易了。
南京大学心理系老师陈昌凯,在公开课《恋爱是个技术活》中说:
“一个男人在茫茫人海中喜欢上一个女人并鼓起勇气约会她的概率是1/;这个女人和男人约会四次后,喜欢上他的概率是1/4;而男人坚持约会同一个女人四次的概率是1/2;相爱的两个人最后结婚的概率是1/3;而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大约是1/20。”
我们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现实的数据告诉我们,实现的几率可能大约只有五万分之一。
29岁的晴子,是广州一家快消品公司的市场部总监。单身了3年的她,认为自己对恋爱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虽然我总嚷着要找个对象,但我不主动勾搭别人。没有喜欢的人,也懒得接受别人的追求。
是有那么一点宁缺毋滥,不肯委屈将就。有时感觉单身挺好的,但又常常羡慕别人成双入对。
把精力用在恋爱上,很大概率没有什么回报。万一遇到个不靠谱的男生,还会被对方拖得筋疲力尽。这样想想还是工作更实际。”
在大城市生活,赚钱是必须的,恋爱就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了。钱能带给人安全感,而男朋友未必做得到。
04
独自生活已很难,不想被婚姻拉低生活质量
有人曾说,迅速降低生活质量有三大方式,一是生病,二是创业,三是结婚,尤其是在北上广结婚。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华为的一个员工,年收入50万,妥妥的中产阶级。因为公司调整了公积金比例,每个月少了块钱,他感到寒心,却不敢告诉家人。
少了块钱,对年薪50万的人来说,很多吗?如果他只是一个人生活,少去几次馆子就省下来了。如果他已结婚生子,那就是意味着节衣缩食。
房贷还2万,为了老婆,为了孩子,他自己一个月的开销不超过块钱,不舍得买新衣服,不敢出去旅游,出差甚至连一瓶水都舍不得买,公司的补贴都拿来补贴了家用。
以前自己想要的东西,想买就买,现在他不得不承认,结了婚,买了房,生了孩子,生活品质被严重拉低。
年薪50万的人尚且如此。大把年薪5万的人,还怎么敢谈恋爱、结婚、生子?
《中国职场情感现状大调查》显示,职场白领脱单的五大劣势中,“没车没房”排在第一位。
北上广的物价、房价吓退了想成家的人。
男人,拼尽全力,也只够养活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就没有底气拿着钻戒单膝跪地。
女人,自己赚钱自己花,为了婚姻而降低生活质量,她们实在说不出口那句“我愿意”。
05
以前是自作多情,现在有了自知之明
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人对我好,我会窃喜,对方是不是喜欢我,幻想着是爱情。现在上班了,有人对我好,我会想,自己欠着对方一个人情。
在北上广的人,除了容易发胖,其他都不容易。自己有事,也宁愿一个人扛,不敢接受别人的好,更不愿麻烦别人。
阿伟,住在广州白云区的城中村,一个单间简陋的出租房里。有一晚凌晨,他急性阑尾炎穿孔,自己忍着痛,医院。
一个人挂号、一个人办住院手续、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不敢叫朋友,知道他们都很忙,第二天别人还得上班。
对待爱情,心态更是一样。自己的生活状况自己心里有数。他不敢谈恋爱,更不敢谈婚论嫁,结婚生子。怕耽误了对方的青春,耽误了对方的生活。
单身的一位女性朋友曾对我说:“别人撩我的时候,我虽然有点开心,但也会有点害怕,怕他是不是只是为了好玩,只是为了摆脱寂寞,只是他撩的其中一个。“
比起从前小打小闹的自作多情,在北上广打拼的人,更多的是有了自知之明。
当都市的霓虹灯亮起,独自回到黑洞洞的出租屋后,此时一人,也想拥有一家。
“可以满心欢喜的幻想,但也请做好一个人战斗的准备,其余的,就当是人生的回馈。”
本文来源:国馆
编辑:芦荟
延伸
阅读三
鞭子打不出性生活,罚钱罚不出生二胎
官媒《新华日报》一篇关于提高生育率的文章炸开了锅。按照文章作者的观点,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只有生了第二胎才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
高,实在是高。也就是换言之,以后不生育的人还要出钱补贴其他人生育,这让绝大部分单身人士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中产的负担已经如此之重,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水几乎一半都已经让国家拿了去,居然还有人能想出如此天才的方案从工薪阶层这里刮钱,还要“以工资的一定比例”。我立刻查了一下这个文章的第一作者,刘志彪,经济学教授,一看年龄果然是50后。
50后这代人有一些共通的问题,例如极强的控制欲,无论对子女,还是对社会上的其他人,回头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聊聊这个。他们这代人普遍对权力能影响到的边界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即便是知识分子亦不能幸免。我个人倾向于这是时代造成的问题。我们作为“版本更新”的一代人,应该向上兼容,去包容他们的粗鄙和愚昧,但这不代表他们可以拿这种包容当成理所当然。
本来以为“生育的决定权在个人”在年已经是不言自明的天下公理。结果又冒出这种莫名其妙的言论。当年想生的时候不让生,现在不想生还不行了。
分钱的时候嫌人多,干活的时候嫌人少,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生和不生居然都可以罚你款。好像在他们看来,子宫就是一堆可以调整的参数。
体制内的学者们现在都振振有词——“从民族角度考虑,人口当然越多越好”。恩?当年不是说资源承载不了人口吗?你这儿度大转向了,是不是得先去把过去错误政策的制定者清算一下再来说后面的事?当年被打掉的,被罚款的,被赶的到处躲藏的,是不是要给人家个说法?
中国女性不是生育机器,无论生还是不生,都是人家关起门来床上的事情,为什么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想把手伸到别人床上去呢?当初有本事不让人家生,现在人家就是有本事不生,你怪谁去?
现在关于提高生育率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说法,只能充分说明一点,国家的管理阶层和个人的利益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出现了冲突,管理阶层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税基,需要兵源,需要劳动力,但现在的个体以个人生活品质出发,未必服从这种生育安排。
这其中人们往往高估政府的能力,过去就是例子:农村80--90年代出生的小孩哪家不是两三个?计划生育管住他们了吗?
现在年轻人普遍认同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在这样的生活成本面前,所有的生育激励都是苍白无力也无效的。就你这房价,生出来全家住窝蓬吗?除了房子,要花钱的地方那么多,哪一个年轻人是生活无忧呢?过去人爱生孩子那是因为工作稳定,进了单位完全不用再操心,对孩子也基本是放养,他们在和我们相同年龄的时候压力根本没有没有我们大。
现在要让孩子进一个稍微正规一点的好一点的幼儿园,从怀孕的时候就要开始在幼儿园排起号,连上幼儿园小学都要打破头去抢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上学后每个月六七千,上了小学又要上辅导班。几节课又是好几千,这钱你国家给吗?
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绝对比你不生被收的税多多了。为了省几千要多花几百万的事情,真以为那么多年轻人会上当?指望用收税解决这些问题估计注定要失望的。
未来没有保障,就绝不会生第二个。靠罚也只能徒增成本,中产交的金更多了,更不愿意生了。
养孩成本只是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婚姻成本。今天的女性财富获取能力加强,导致她们对另一半的选择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不养孩子了,连结婚都不结了,你国家怎么办?今天相当一部分剩男剩女极有可能一生都不会结婚及生育。生育率下降本身就是家庭结构崩坏的特征,婚姻制度都快解体了,还在逼婚上打转是无用功。
生育率下降了就无法回去了,我们必须接受这一点。台湾生育率只有1.1比我们低多了,蒋委员长可没搞过什么计划生育。韩国才1.2,日本和德国才1.4,就连巴西这种性开放的穷国现在也才1.8,即使在美国的西裔人口出生率也在持续快速下降之中。
生育率下滑是全人类的共同现象,不是开一个税就能解决的问题。各国政府想尽了办法,但效果都很差,说明这根本就无解。
换一个更宏伟的视角看,现在这种全球性的生育意愿下滑和贸易全球化程度到达顶峰刚好重合,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人生存压力和焦虑都处在历史高位,那么生育率低是就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对适应自然所做的自然反应,生育率下降是整个种群避免贫穷化,内卷化的手段。
想想上一波婴儿潮是怎么来的?
一场二战让美国突破了N个黑科技,人类生产力向前大大跃进一截;中国和印度承接技术扩散,也是生产力爆炸式增长。这才有了50年代全世界范围内的婴儿潮,换言之,只有大家对未来有极其乐观的预期,只有生活质量快速的提高,各种成本大大的下降,这才有了生孩子,这才愿意过性生活。
而二战这波技术大跨越,红利大概到90年代就快吃完了,之后靠互联网续了一波,但基本是结束了。技术停滞使得全球化变成零和游戏,人类总体的新增财富没多多少,幸福感却因为你争我抢变的低了许多。
经济学家本以为社会福利条件提高理应促进高生育率,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社会饱和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财富分化更明显。
日本现在是走的最远的,不仅不生孩子,不结婚,连性生活都不过了。根据日本家庭计划协会去年的调查,18岁至49岁的人当中,有49.3%在过去一个月无性生活。
加班加到睡眠都不够,自然对性行为会失去兴趣,更不会选择让孩子在这种社会时代出生。中国现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也够呛,工作制,上面还有4个老的!年轻没有多余的时间,没有多余的房子,没有多余的钱。连性生活都提不起精神,一堆佛系青年,谁给你生孩子。
这是零和社会和技术停滞必然带来的结果,除非技术突破带动生产力大发展,才能提升生育率。不然政府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扯谈。
如果征税的口子一开,以后不知道还有什么幺蛾子,舆论打击剩男剩女估计正在路上。没准以后还要和日本政府学,除了药店等几个特定地方外,都不允许卖避孕套。
鞭子打不出性生活,罚钱罚不出生二胎。
本文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
作者:肥肥猫
延伸
阅读四
生二孩,请国家买单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一生一世,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
——龙应台
这两天小巴被一个词刷屏了,这个词叫做:生育基金。简单来讲就是,你要是不打算生二孩,那你未来很可能就要交罚款了!
事情源自《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将面临断崖式下跌”,所以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
国家应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也发表言论称,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还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
大家一听就来气了,生不生二孩是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拿钱说事就过分了,难道人口问题一定要通过罚款来解决吗?
不过气归气,当前的人口问题确实挺令人担忧的,尽管已经放开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小巴整理了最近30年的中国人口出生率图表,数据走势是这样的。
在国外,一些国家深陷生育率低、严重老龄化等困扰,国家级逼婚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连续14年被列入生育率超低的韩国,政府明确规定年薪两千万(韩元)到三千万(韩元)的未婚劳动者每年多缴纳20万韩元的“单身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额外拨出30亿日元,为寻找结婚对象和鼓励生育的活动提供资金援助。
那么,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到底有多严重?除了“生育基金”这样的荒唐建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大头们的观点。
梁建章
人口经济学家
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
中国大城市育儿痛苦指数或是全球最高
应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低生育率问题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的要通过减税增收来降低育儿成本,是要奖励多生而不是惩罚少生。奖和罚的区别在于减负还是加负。
现在的中国经济急需减负,因为总体税负(包括社保和医保等)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而且总体税负占GDP收入比还在快速上升。所以这种征收生育基金加重整体税负的方式是非常不合适的,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批评。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公民工资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还是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都是强制性计划生育思维的延续,这是不能接受的。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低生育率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通过减税和现金奖励的方式来补贴多孩家庭的养育成本。
中国大城市的育儿痛苦指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是因为中国房价相对于收入是世界最高,中国育儿的费力度也是世界最高,而且中国妇女工作压力也最大,所以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可能世界最低,这就需要至少用GDP的2%到5%的补贴力度,也就是1.6万亿到4万亿的力度来补贴生育才够。
税收减免或发放现金补贴,实质是把从所有纳税人那里收集的税款,转移支付给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转移公平吗?
现代社会,养老和教育都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用所有年轻人的钱养所有老人,包括那些没有小孩的老人。现在多生一个小孩,是为未来的养老基金贡献税源,所以现在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抚养小孩的费用是公平的。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应该通过奖而不是罚来解决严峻的低生育率问题。当然奖也是财富的再分配,但是这种再分配要不失公平性,这种再分配也不是零和游戏,因为更多的孩子对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马光远
独立经济学家
不生孩子是人家的权利
千万别打从工资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中国对生孩子的鼓励太少了,成本太高了,障碍太大了,这都是以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结果,当人口出现断崖式下滑的时候,一切都猝不及防,但应该立即行动。
过去限制生育是基本国策,现在应该把基本国策改为鼓励生育。但生育观念的改变,不能靠大家的自觉,更应该在政策层面予以鼓励。我说的鼓励,是国家来买单,国家来承担生孩子的成本。我其实一直特别担心,有人会想办法把这个成本转嫁到个人头上。
放开计划生育,应该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但一些人绝不能在这上面打发财的主意,绝不能变着法子又想收钱,从工资里扣生育基金本质上就是罚款,这种想法无耻到没有下限。
我们的一些专家,一提建议不是限这个限那个,就是罚款交税。不生孩子,你们想着发财,生孩子,你们也想着发财,我提醒这些专家,人民不仅仅是交税和交配的。
过去限制生育,超生的人都交了社会抚养费,这笔钱应该还在吧,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多生孩子的抚养费都是家长自己买单。
现在要鼓励生育了,先把这笔钱拿出来,学习日本,设立奖励生育基金,给生二孩以上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不生孩子的怎么办?不生孩子也是人家的权利。
中国人口面临的严峻态势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很多,今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的状况比去年还要糟糕很多,下降幅度至少在10%以上。一定要抓紧构建鼓励生育的公共政策体系,在产假、孩子入托、幼儿教育、家庭负担减轻、税收减免、财政鼓励上下大功夫。
以前搞计划生育的也不要担心失业,鼓励生育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抓计划生育的工作量。国家应该搞一个人口“四万亿”计划,拿出四万亿,为鼓励大家生孩子买单,这些钱哪里来?裁减行政人员即可,压缩行政经费即可,千万不要想着在别人工资里扣生育基金这种歪主意。
*以上观点首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