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母亲湖的蜕变与现代化乡村的崛

古得肤色遮盖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6.html

「本文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12月7日电(记者刘坤)12月2日下午,湖北省黄石市,冬日照耀下的大冶湖,水质清澈,鱼翔浅底;湖面扁舟发动、渔人劳作,一年一度的捕捞季开始了。

渔网聚拢,千鱼竞跃。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鳜鱼,让人目不暇接。

“鳜鱼是对水质变化高敏感的鱼种,这两年大冶湖的水质越来越好,纯生态养殖的鳜鱼行情也节节上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马徐发告诉记者。

曾几何时,大冶湖还是远近闻名的“污水湖”,近年来,随着湖区治理的深入推进,湖泊环境焕然一新,“靠水吃水”的湖畔乡村也迎来发展振兴的黄金时期。

“大冶湖能有今天的美丽,渔民能有这样的收成,都离不开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明方国对记者说,无论是生态净化、水质修复,还是渔业育种、产业发展,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事要从年说起。

“醉美大冶湖”摄影大赛选送作品《城湖相畔大冶市》,拍摄地:大冶湖青龙塔段。黄正安摄

从“病入膏肓”到“和谐共生”

大冶湖是湖北省东南地区重要浅水湖泊和长江沿线重要通江湖泊,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是黄石市的第一大湖,具有防汛调洪、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等多种功能,被称为黄石人民的“母亲湖”。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非法填湖、过度捕捞、无序排放等一系列问题频发,一度导致大冶湖“病入膏肓”。彼时的大冶湖,水面漂浮垃圾堆积成山,非法捕捞事件屡禁不止,治湖任务艰巨繁重。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由于长年的掠夺式渔业养殖模式,大冶湖长年水体为劣五类水质。水质变差、鱼种退化,渔民的生计也陷入困顿。

市政府下决心治理大冶湖。年,作为湖区治理实体的大冶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找到拥有丰富水环境治理、渔业育种经验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决定在湖泊渔业发展和环境治理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为保护大冶湖生态环境,双方先后合作开展了大冶湖渔业净水、水生植被修复、水质提升、垃圾打捞清理等工程,并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教学研究基地,双方围绕如何推进大冶湖生态水环境修复、水面生态健康养殖、恢复大冶湖水生态生物多样性等课题开展合作。

在以马徐发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大冶湖生态养殖确定了以投放鲢、鳙等净化水质的生态鱼苗为主要鱼种,不断增加大冶湖水生物多样性,并针对湖泊水文情况,创新水生植被恢复理念,栽种了苦草、睡莲等水生植被,恢复水生植被亩。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确定了生态养殖工作思路,始终让湖泊鱼类密度维持在较为科学的水准。”明方国介绍,湖区按照“科学放养、适度捕捞”的思路,建立“两次放苗一次捕捞,多放少捕,捕大留小”工作机制,彻底扭转大冶湖过去掠夺式渔业经营的局面,持续促进水质不断提升。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马徐发介绍,专家团队还持续进行湖区鱼类生长、生物学特性监测,做好可捕捞渔类资源、渔业资源评估,并提供水质和饵料生物检测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大冶湖水生植被建群种类总数达到32种,净增20余种,水生植被自我繁衍恢复面积约亩,使湖泊由藻型湖泊向着草型湖泊健康发展,实现了“鱼水和谐共生发展”,湖泊鱼类生物多样性由过去的不足20种增至60多种。

“华农的专家们每个月都会过来对我们进行指导帮助,去年曾有三十多位师生在大冶湖连续蹲守了5个月,这种科学精神、敬业态度让我们深受感动。”明方国告诉记者。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从“靠水吃水”到“养水护水”

通过4年努力,大冶湖水质由过去的80%水体为劣五类,转变到现在40%为四类、40%为三类、20%为二类,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多,湖区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终结了掠夺式发展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以渔强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明方国表示,与华农专家的合作开展以来,大冶湖没有发生一次环境报警,湖泊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得到周边居民、环保部门的高度肯定。

“科学放养,人放天养,不放一粒肥,不打一剂药,大冶湖的生态鱼品质优、口味好,销售价格高于同品种鱼,市场还供不应求,产值年年过亿!”明方国介绍,这两年捕捞季还未开始,鱼获就早早地被连锁生鲜超市提前预定了。

据当地农业农村局干部介绍,大冶湖治理后,不仅带动周边渔民销售优质水产,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还使曾经的贫困村顺利脱贫,一些村集体经济资产负债表“由负转正”,周边共22个行政村、多渔民从中受益。

大冶湖生态养殖让莲花村尝到了甜头:一批护渔员在湖边上班领工资;每年开网捕捞后,村庄也年年获得分红。

从“靠水吃水”到“养水护水”,不仅仅是大冶湖,在黄石阳新县,华中农业大学的水产专家团队将最新养殖技术与当地特色优势紧密结合,开花结果。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年,黄石北富生态种养殖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合作,开发“稻虾共生”技术,并成立了阳新县第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电商+农户”方式,实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进产业兴农、农民致富。

37岁的董克亮是阳新县华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5年前,他从浙江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承包了多亩土地。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带领的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他采用“稻虾共生”技术,提高了50%的小龙虾亩产量,承包地从亏损变为收入近百万。

“以前觉得教授都是高高在上的,后来发现他们来到现场看养殖情况时,卷起裤脚就下田了。”董克亮说,从选种育种到投喂饲料,再到病害防治,高教授都手把手教他们方法技巧。“在高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也成了稻虾行业里的‘土专家’。”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告诉记者,采用“稻虾共生”的立体生态技术,稻田从不施农药,利用物理防治、杀虫灯及小龙虾杀灭害虫;同时,小龙虾的排泄物为稻虾米提供了优质的天然有机肥,种出来的生态稻米完全达到天然绿色食品标准。

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是长江禁捕后我省重点驯化的6条长江野生鱼之一。为了解决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后百姓吃江鲜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发挥科研优势,成功人工繁育驯化出中华沙塘鳢等长江野生鱼,并在阳新县设立了中华沙塘鳢规模化培育研究试点,助力当地发展渔业经济。

阳新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稻-虾-憨”特色种养模式,也受益于华农专家团队的支持。

“通过突破人工规模化养殖技术,不仅可以弥补老百姓餐桌上的空缺、满足群众对江鲜的需求,还能增加养殖户的养殖品种选择,带动养殖户增收。”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乐绍华介绍。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科技支撑是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

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启动了“乡村振兴荆楚行”万名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科教优势,赋能荆楚乡村振兴。

尤其是围绕“楚才服务农业产业行动”等“五大行动”,学校各单位已经主动对接了湖北省17个市州,开展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说,农业大学因农而生、强农而荣,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是农业大学的初心和本分。

自启动“乡村振兴荆楚行”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学院对接、教师参与、学生响应”的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师生深入农田、厂矿、企业、车间,聚焦科学问题和产业问题,或问诊把脉、或深入调研、或精准献策。新时代师生上山下乡,“从游”图景纷呈。

年12月大冶湖冬捕。汪泽栋摄

在黄石,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与阳新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特种养殖培训班,与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

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点袁伏二村所在的陈贵镇,开展了稻虾共生种养技术培训和蜜桔高产优产技术培训,教授们与种养殖户一起前往陈贵镇春兰家庭农场,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技术指导。

“没有科技支撑,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就无从谈起,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科技支撑是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硬核力量!”明方国表示,今后将把校企合作做深做实,让科技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光发热。

《碧水蓝天金土地》年10月9日拍摄于大冶湖畔。明青松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xiae.com/wtjt/104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