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区区十多万人何以征服上亿汉人
年(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清廷摄政王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谋划,率领满清八旗铁骑,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攻入山海关内,击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开始成为泱泱华夏上亿人新的统治者。
四月九日,满洲贵族调集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
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山海关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吴三桂在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时,已率精锐突入山海关,李自成曾对其招降,未果,双方发生激战。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数千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归顺李自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
在吴三桂军与清兵合力夹击下,大顺军“不再顺”,强弱立见分晓,李自成只好撤退,于是大顺朝国门洞开,清军铁骑涌入中原。
同年十月满清定都北京,随后摧枯拉朽,把大顺军剿灭,各地豪强纷纷归附满清。至此,满清女真人成了上亿华人的新主子。
从资料看,当时清军入关时,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汉族降将孔有德等联军二万余人,各旗包衣、外藩共计一万人左右,加上吴三桂约五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
当时,东北地区的人口,估计在万至万左右。年入关时,后金一统东北地区,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国土面积约.03万平方公里。
网上多次看到,有人对一个人口百万,军队十来万的落后族群,能够征服上亿的汉人政权大明,感到不理解;有的还认为这是汉人太懦弱,太不争气的原因。
有的人甚至拿二战时期,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一两个日本兵可以对上千中国人实施行刑,而没有人站起来反抗,来说明汉人的懦弱和不争气。
这该不该怪全体汉人呢?
当然不该。即使是两国或两军交战,也不能简单用人数来定胜负;那么更不能拿具有军事素养、手持武器的铁骑兵,与一盘散沙的普通民众或俘虏来说明人性的强弱了。
这完全没有类比性。
研究认为,满清以弱胜强,以小搏大,成功获得对泱泱大国的统治权,至少有六个主要因素起作用。
一、收服并得到汉族能人的帮助。比较有名的如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等人,先后投诚满清。
范文程(年—年),辽东沈阳人,北宋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人称张良加陈平式的人物。
清初的功勋人物,除了五大臣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费英东和摄政王多尔衮,就是汉臣范文程和洪承畴了。
范文程少喜读书,在万历四十三年(年)18岁时考取了个秀才。
万历四十六年(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其兄范文寀投靠了努尔哈赤,以后大展其文韬与武略,逐渐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
清太宗皇太极时,范文程深受其倚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制度建设等等,范都参与了核心决策,是皇太极及其后摄政王多尔衮的左膀右臂。
顺治元年(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根据当时形势,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
范文程的建议,对满清问鼎中原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廷进兵北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四月初九日,即范文程启奏摄政王之后的第五日,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郡王多铎、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统领满蒙汉官兵十余万,祭师出发。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在收到吴三桂“乞兵”书后,立即派人往请还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前来共商大计。
本次清军之行,是为了夺北京取中原,如今既然大顺军已先据北京,清军是否还有无必要继续前进?而且过去清兵三逼明都,皆未能得手,现大顺军能占其城,其军战斗力谅必很强,如与清兵交战,胜负难卜。
在多尔衮犹豫不决的时候,范文程为其阐明了清军必能打败李自成军的形势研判,并强调禁杀掠、收人心;从而坚定了多尔衮进军的信心和决心,决定收降吴三桂,迎战李自成的大顺军。
四月二十二日,两军大战于山海关,李自成败走,清兵入关,并乘势追击。此时,沿途官民畏惧杀掠,大多逃走了。
范文程扶病随征,草檄宣谕:“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师律素严,必不汝害。”其檄皆署范文程的官阶姓氏。
这一宣谕相当有效,民心于是安定下来。
清军势如破竹,迅速推进,五月初二日,摄政王多尔衮便率众进入北京紫禁城内。
除了文臣,还有汉族武将归附满清。如著名的四大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
另外,还有祖大寿、沈志祥、孙可望、孟乔芳、李永芳、马光远、孙得功、金砺、鲍承先、左梦庚等人。
这批投降的将领有一个共同点,被清军打的心服口服,而自己再去打南明时,一个比一个勇猛。南明就是被这批降将“汉人打汉人”灭掉的。
满清八旗本就骁勇善战,再加上汉族中,很有谋略的能臣,很能打仗的将军,一起归附了满清,等于是为满清取胜加上了双保险。
这也不能怪他们投降,只能怪李自成举措失当,没有看明白战场形势和吴三桂劲旅的重要性,没有安抚好吴三桂,而使其倒向满清,从而铸成大错。
这与普通百姓是否懦弱,一点关系都没有。
二、以生力军,实施闪电战,快速取得战场胜利,并迅速推向全国。
训练有素,能征惯战的八旗铁骑军,遇到指挥失当,坐失战机的大顺军,就如饿虎扑食般长驱直入,几无阻挡。
想象一下,这样的铁骑军,如果遇到游兵散勇,那也是虎入羊群,如入无人之境;更不要说普通大众了,谁能与兵锋正劲的铁骑生力军抗衡呢?
所以,明末汉人政权的失败真不能怪到老百姓头上。
三、这之前,朱明王朝的各级政权在李自成大顺军的打击下,早已土崩瓦解。各地鲜有有效施政的政权存在,即使有也是在观望,等待着大局变化后再相机而动。
面对清军摧枯拉朽般的进攻,各地根本无法组织起来象样的抵抗(这一点在日本入侵中国时也一样,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有几百万正规军,但在面对日军的强悍进攻时,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用一句“兵败如山倒”的老话形容当时的局势,非常恰当。
四、施行愚民政策。
清军入关后,清廷又启用了另一位汉大臣洪承畴,拔擢他为大学士,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
同时,洪承畴建议满人“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推行汉人礼俗,继续用儒家学说教化满汉蒙等各族民众。
洪承畴的很多建议和意见,被清廷信纳,并加以推行,从而使满清能够在汉人占绝对多数的地方站稳脚跟。
再者,满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戮力清除明王朝遗留的政治影响,从思想上对整个汉族群体进行刷白,进而彻底阉割其反叛精神。
尤其是康雍乾隆三朝,满清文字狱多如牛毛,对反叛或质疑的思维与文化,无情打击,残酷摧毁。
与此同时,清廷将他们从原始部落联盟带来的奴才文化加以喧导,从精神文化上实施愚珉工程,以巩固其统治基础。
五、汉人的士人及乡绅阶层也相机纷纷投靠满清,进一步筑牢了满清的统治根基。
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绝大多数汉人是农民,而且99%是文盲,一辈子被困在土地上,没有什么见识。
对于谁是皇帝,谁是汉人满人?他们心目中也没有什么概念,反正不管谁当皇帝,他们照样得种地交皇粮。
而在基层,掌握了土地、财富、文化的士绅们,为了继续他们的荣华富贵,不得不选择投靠满清。满人虽少,便能通过这些士绅来影响和控制所有的汉人。
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清廷对外实行闭关锁国,隔绝国人与异国接触,避免其接受先进思想与文化的影响。
为此,清廷拒绝与欧美等国通商与贸易,以防止在商业交流的同时,被外来文化所侵染,影响它的愚民渔民策略。
如果不是后来英法等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满清国门,国人依然被小农思想所禁锢,依然被满清皇权所奴役,而浑然不知外面世界为何物。
推荐阅读:
人类乘上“契约快车”从野蛮迈向文明
对全人类贡献最大的三个国家
“马格尼茨基法案”将启动全球“新趋势”
萨达姆风光时无人“说不”
“光州事件”改变了韩国
“罗伯特规则”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吗?
英伦三岛何以崛起引领全球文明
大道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