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编
小龙虾养殖技术
一、品种介绍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其适温范围为0~37℃,最适生长温度为18~28℃。小龙虾体长、体重的增加,靠蜕壳来实现,水温适宜、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蜕皮间隔时间短。从幼体到性成熟,一般要进行11次以上的蜕皮。小龙虾一冬龄达到性成熟,一年产卵一次,繁殖季节为秋、冬季,7~9月份为繁殖高峰期。雄虾第一、第二腹足演变成白色、钙质的管状交接器,螯足粗大;雌虾第一腹足退化,第二腹足羽状,螯足较小。雄虾的第五对步足演化为交接器;雌虾的生殖孔开口在第三对胸足基部。雌雄交配后,雌虾短则一周,长则月余即可产卵。从产卵、孵出到仔虾离开母体时间为30~40天。但如果水温太低,受精卵的孵化可能需要数月之久。小龙虾多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浅水区,杂食性偏肉食性,摄食有机碎屑、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能很好利用人工配合饲料。
二、苗种培育
1、池塘培育技术
池塘起始水位应随幼虾的生长逐渐加深,即由0.3~0.5米逐渐加深到0.6~1.0米。在仔虾投放前7天,培育池中要投施经发酵腐熟的牛粪、鸡粪、猪粪等农家肥,用量~公斤/亩(1亩约等于立方米,下同),培育仔虾适口天然饵料生物。体长0.8厘米的仔虾培育池投放8~10万尾/亩,放苗操作宜在睛天清晨,避免阳光直晒。仔虾放养后的第1周,沿池边泼洒豆浆,3~4次/天。每万尾仔虾每天需用黄豆0.25~0.40公斤,一周后改以动物性饲料喂为主,辅以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为仔虾总重的5%~8%,早晚各1次。具体根据天气、水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仔虾培育过程中,池水以淡褐色或嫩蓝绿色为宜。水质变瘦时,要及时追施发酵腐熟的农家肥,用量50~75公斤/亩。如果有条件,每隔7~10天换掉1/3池水,注意换水温差不超过5℃。每7~15天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水,使池水浓度达到10克/立方米左右,以改善水质。经1个月时间强化培育,转入商品虾养殖。
2、稻田培育技术
小龙虾在稻田中养殖时,苗种培育与成虾养殖连续性较强,一次性放苗~00尾/亩,即可由苗种培育直接过渡到成虾养殖。
三、池塘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池塘以长方形,壤土底质,要水源充足,保水性好,水位易调控。池面积5~10亩,池深1.5~2.0米,注水深度0.8~1.2米。池埂面宽2~3米,坡度1:3左右。埂内侧留出宽0.8~1.0米的平台,增加浅水区域。进、排水口要设置过滤网,池周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沿池埂四周用竹桩或木桩支撑围起高0.5米且内壁光滑的防逃墙。
2、水草移植
苗种放养前20~30天,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整修池埂。放养前7~10天,池塘用生石灰70~80公斤/亩或漂白粉7~10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和杀灭野杂鱼。施入腐熟畜禽粪~公斤/亩培肥水质。清池10天后注入0.5~0.8米左右的清新淡水。池边和池中土堆栽培挺水植物(茭白、芦苇等);池中移植沉水植物(伊乐藻、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占池底面积的60%左右。
3、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分两种情况。一是3月中旬前后投放规格3~8厘米的虾苗,放养量为1.5万尾~2万尾/亩。二是7~8月放养亲虾15~20公斤/亩,让亲虾在池塘中自然繁殖,第二年4~7月份进行商品虾捕捞。
4、饲料投喂
在虾苗规格较小的养殖前期,池塘要施足基肥并适时追肥,同时辅以人工投喂。成虾阶段直接投喂绞碎的米糠、豆饼、麸皮、杂鱼、螺蚌肉、蚕蛹、蚯蚓、屠宰场下脚料以及嫩的青绿饲料、南瓜、山芋、瓜皮等,也可选择投喂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3~5%。整个投喂期间,要根据季节、天气、水质、虾的摄食状况灵活调整。
5、日常管理
一是要加强巡池检查,坚持每天早晚巡池,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及池塘四周的防逃设施;大雨、汛期加强检查,防止溃埂逃虾。二是要加强水质管理,视水草丰寡情况进行适当刈割或补栽;观测水质变化和虾的摄食活动状况,做好饵料投喂量的调整;在入秋后适当肥水,既可为孵化出膜离开母体的虾苗提供天然饵料源,又能对冬春季的青苔滋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养殖期内,池塘水位不要太深,也不要忽高忽低,一般保持水深1米左右,高温季节和越冬期间可适当加深水位。保持水体透明度40厘米左右。每15~20天换掉1/3池水1次。每20天用10公斤/亩生石灰化水泼洒1次。
6、成虾捕捞
每年3月中、下旬,在养殖池塘中设置地笼进行起捕,捕大留小。早期捕捞时采用网眼较大(3厘米)的地笼,减少小规格小龙虾因进入地笼捕引起的死亡。捞时要注意一是地笼设置的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缩短小龙虾在地笼中停留的时间;二是注意将地笼两端露出水面约1.5米左右,防止小龙虾在地笼中长时间过度集中而造成缺氧死亡。
四、稻田养殖技术
在稻田中进行适当田间工程后,进行小龙虾养殖,在不影响中稻的种植和产量的前提下,增加小龙虾的收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这里主要介绍以投放小龙虾亲虾模式,与中稻“耦合”养殖技术。
1、养殖田块选择
稻田面积10亩以上,宜大不宜小,最好是连片稻田,要求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2、稻田工程的建设
沿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米、深1.5米,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上水泥函管,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如果田块较大,还应在田块中间开挖了宽1.5米、深1米的田间沟,为小龙虾提供水稻喷药和施肥等田间管理时的栖息区。沿稻田田埂四周安装防逃拦网,防止克氏原螯虾逃逸。田中开挖的环形沟、田间沟的总面积不超过整个稻田面积的10%。
3、小龙虾亲虾的投放
7~9月份,可一次或分批次投放规格为30~40g/尾的小龙虾虾亲虾15~20公斤/亩,雌雄比例2~3:1。亲虾在当地就近收集挑选,挑选的亲虾一是要求体身呈深红色,规格在30g/尾以上,附肢健全,二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最好分批引入不同水体或养殖区的亲虾。
4、饲料投喂
小龙虾的饲料种类较多,可自行配制,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无论哪种饲料,在投喂养时应掌握以下原则:一是日投喂量控制在虾体重的5%以内;二是投喂地点要依据小龙虾的活动特点和规格来确定。小龙虾平均规格在5厘米以下时,多集中在水草较多的区域,投喂时要尽量沿浅水区有水草的地点投喂;小龙虾平均规格在5厘米以上时,会离开水草区域到整个稻田田块中活动,投喂养时要选择在稻田田面开阔区遍洒;而当稻田中小龙虾规格处于5厘米的过渡时期时,饲料既要沿水草区域投喂,也要在田面投喂。
5、稻谷栽插
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克氏原螯虾全部进入环形沟和田间沟后,再将田面与田间沟相连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影响小龙虾的成活率。种植的稻谷品种要求生长期短、抗伏倒、分蘖能力强,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厘米×26.7厘米,每穴插2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和田间沟的边界区,充分利用边界效应,要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厘米×20厘米。
6、日常管理
一是要做好小龙虾亲虾投放后的秋季管理。小龙虾亲虾投放后,9月下旬向稻田环沟中移植伊乐藻、菹草、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9月下旬,在田面施腐熟有机粪肥公斤/亩;在油菜种植期,于稻田田面上,人工撒播或移栽少量油菜,行、株间距保持在30厘米×40厘米,密度不能过大。春季水温稳定后,向稻田注水并淹没田面,田块中的昆虫(蚯蚓等)、油菜作为虾苗天然饵料源。
二是要做好田间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要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克氏原螯虾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喷施的药物选择高效低毒的生态农药,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
三是要做好小龙虾的管理。小龙虾亲虾在投入稻田后,让其自行交配产卵孵化,不用过多人工干预,但需注意在稻谷收割完后即要开始加水并淹没田面。加水时不能一次性将稻茬全部淹没,而是采取渐进式加深水位,直至水温下降到10℃以下,将稻田水位加深到田面30~50厘米。3月上旬,白天水温上升到18℃,开始向靠近田间沟的田面上投撒麸皮、三等粉以及粉碎过的豆粕,每隔1~2天投撒量在1.5公斤/亩,后期适当增加投喂量。
四是在进行了2~3个养殖周期后,要注意做好“亲本交换”工作。即从其他养殖田块或养殖区域中引进克氏原螯虾亲本,10~15公斤/亩(雌雄1:1),并且雌雄分开,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养殖田块中。
7、成虾捕捞
进入3月下旬,即可在稻田中设置地笼进行起捕,捕大留小。捕捞时要注意一是地笼设置的时间控制在5小时以内,缩短小龙虾在地笼中停留的时间;二是注意将地笼两端露出水面约1.5米左右,防止小龙虾在地笼中长时间过度集中而造成缺氧死亡。
五、病害防治
1.烂鳃病
病原与症状:病原为丝状细菌。症状为细菌附生在病虾鳃上并大量繁殖,阻塞鳃部的血液流通,妨碍呼吸。严重时,鳃丝发黑、霉烂,引起病虾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保持水体中的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经常清除虾池的残饵、污物,注入新水,保持水体良好环境及卫生安全,避免水质被污染。二是用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黑鳃病
病原与病症:此病主要是淡水小龙虾鳃丝受真菌感染所引起。症状是鳃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完全变黑,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保持饲养水体清洁,溶氧充足。定期泼洒生石灰,进行水质调节。二是将病虾放在3%~5%的食盐水中浸洗2~3次,每次3~5分钟。
3.甲壳溃烂病
病原与病症:此病是由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感染初期病虾甲壳局部出现颜色较深的斑点,后斑点边缘溃烂、出现空洞。严重时,出现较大或较多空洞导致病虾内部感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二是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投均匀,防止虾因饵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三是发病时,用15~20克/立方米茶粕浸泡液全池泼洒。四是每亩用5~6公斤的生石灰或用2~3g漂白粉/立方米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注意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4.纤毛虫病
病原与症状:纤毛虫病由聚缩虫、累枝虫和钟形虫等引起。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幼虾、幼体和受精卵的体表、附肢、鳃上等,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游泳、活动、摄食和蜕壳机能,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甚至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幼体在患病期间虾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致使幼体活动减弱,影响幼体发育变态。该病对幼虾危害较严重,成虾多在低温时候大量寄生。
防治方法:一是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二是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虾,3~5天为一疗程。三是用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季铵盐含量为50%)全池泼洒,浓度0.3克/立方米。四是保持合理放养密度,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和环境卫生。
5.白斑综合征
病原与症状:此病由毒病引起。发病初期,病虾无明显症状,后期表现为反应迟钝、不摄食、抗应激能力弱,螯足和附肢无力,无法支撑身体。头胸甲易剥离,肝胰腺颜色淡黄,腹节肌肉苍白,头胸甲部位常出现白斑。此病在水温20~26℃时最易暴发。死亡率高,一般发病后的3~10天可出现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预防措施:小龙虾疫病防治应遵循“防重于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1)放养健康、优质的种苗。种苗是小龙虾养殖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健康养殖的关键环节,选择健康、优质的种苗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病原的传播。
(2)合理的控制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过大,虾体相互夹伤,使病原更易入侵虾体;此外大量的排泄物、残饵和虾壳、浮游生物的尸体等不能及时分解和转化,会产生非离子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导致水中溶解氧不足,虾体体质下降,抵抗病害能力减弱。所以应合理的控制养殖密度。目前,虾种密度控制在尾左右。
(3)改善栖息环境,加强水质管理。移植水生植物,定期清除池底过厚淤泥,勤换水,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此外,还可以定期泼洒生石灰或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调节池塘水生态环境。
(4)投种(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池中的病原。干池清塘:50~75公斤/亩;带水清塘:每米水深~公斤/亩。
(5)用10~15公斤/亩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用2~3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生石灰与漂白粉不能同时使用。
(6)板蓝根、鱼腥草、大黄煮水拌饲料投喂或用三黄散拌饲料投喂;饲料拌3克/公斤三黄粉粉剂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
(7)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0.3~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2~0.5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每半月预防一次。
(8)聚维酮碘、二氧化氯连续使用2次(两种药物也可交替使用),每次用药间隔2天,可采用聚维酮碘0.3~0.5克/立方米+20毫升/亩、三黄粉水剂全池泼洒,同时,中草药制剂拌饲投喂,连续投喂5天。
(9)用0.2%维生素C+1%的大蒜+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投喂;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控制病害进一步扩散。
(张从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