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证论治胃肠病的认识来源于经典作者简介:陈建国副主任医师,仲景国医门人,仲景国医导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编者按前日撰文《解读经方黄连汤》后,有专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仍有不解,比如为何把黄连汤方证中的“胃中有邪气”和“腹中痛”认定为表证?其实,启发我从表证论治下利、腹痛的缘起,就是早期对黄连汤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此,就专门撰文进一步说明,或许对您会有更多的启发。笔者平素临床经常应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来治疗胃肠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只要符合其病机和方证者,无不应手而效。但是,也遇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许多慢性胃炎的患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有胃脘痞满的症状外,有些还有胃脘的疼痛,这时用三个泻心汤治疗时,虽然也会有效,但是对于胃脘疼痛这个症状的缓解却不太明显。带着这个临床问题再读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就会发现,在这三个泻心汤的所有经文中,没有一条提及可以治疗腹痛。虽然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聂惠民教授曾经发表文章表示,半夏泻心汤也是可以治疗胃脘疼痛的,但临床体验,确实疗效一般。问题出在哪里呢?对于寒热错杂、上呕中痞下利的胃肠病,伴有胃脘痛的,经典当中用什么方治疗呢?还有什么我们原来并未认知的道理呢?这时,笔者将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