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记者来到霍邱县三流乡,在该乡所有主干道两旁,每隔几米就可以看到红色小龙虾卡通雕塑。小龙虾早已成了三流乡的一张名片。这个位于城东湖西岸的乡镇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小龙虾之乡。
行走在三流乡的田间,水稻早已收割完毕,稻田里再一次灌上水。冬日已至,当地农民却没闲着。在老集村,村民李大林正在自家40亩稻虾田旁,将碾成小粒的黄豆一把把投入田中。
“大虾现在已经打洞钻到泥里面了,现在喂的都是小虾苗。这些虾苗在春节前就可以上市。”李大林告诉记者。
李大林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年开始,他在三流乡试养小龙虾,从此命运发生了转变。
“我家今年龙虾和水稻收入有13万多元呢。”李大林说。
三流乡是霍邱县近年来大力发展稻虾种养产业的一个缩影。该乡10.5万亩良田,如今超过8.8万亩发展了稻虾综合养殖,年产小龙虾1万吨,年产值已超过5亿元。
“三流乡种虾方式与众不同,没有在田里开出深沟,只是在田边开10多厘米宽的浅沟,避免了对基本农田的破坏,被称为微沟平板式稻虾轮作模式。”三流乡政协主席高鹏告诉记者。
“通过稻虾共作,咱们乡大部分水稻都达到了绿色标准,整个生态环境都有所改善,稻田里如今又有了野生泥鳅、黄鳝,村里也常常能见到野鸟、野兔等野生动物,乡村真正有了野趣。”高鹏说。
不仅是三流乡,如今稻虾种养遍布霍邱县各个乡镇,也成了当地许多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早在年,县里就开始有规模的发展稻虾种养。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对种养户的扶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霍邱县的稻虾种养模式。如今,霍邱共有70.3万亩稻虾田,稻虾综合产值达到28亿元,增加农民收入13亿元,人均增收元以上。”霍邱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何强说。
发展稻虾种养,是霍邱县因地制宜的选择,当地湖湾区和畈区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3%,很多是薄田浅滩,极易受涝、受淹、受灾,种植业收益低。但这些地块往往水质优良、水草丰富。思路一变天地宽,原本的劣势资源成了优势资源,传统的单一水稻种植不仅衍生出了稻虾共作,还出现了稻渔虾结合、藕虾结合、林虾结合、茭白与龙虾结合等多种立体化种植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当地农业种植养殖结构。
产业要发展,产业链的打造必不可少。位于霍邱县长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的安徽方硕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加工1.2万吨小龙虾,年产虾仁吨、虾壳粉余吨,解决了当地13万亩小龙虾销售问题,年产值达2.2亿元。而在三流乡,旺茂水产集散中心也正在建设中。建成之后,该乡将拥有1万立方米冷库,可以储存吨小龙虾,同时每天可以分拣余吨小龙虾、冷链运输吨小龙虾。
“通过打造冷库和冷链物流,我们可以将三流乡乃至霍邱县的小龙虾销往更多的市场,避免小龙虾大规模上市时产生的价格波动。二期工程我们还将投产小龙虾即食食品,进一步延长小龙虾产业链。”项目负责人姚磊告诉记者。
一产、二产之外,霍邱县还打造了以三流、孟集、王截流军台、临淮4个龙虾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大小龙虾市场多个,组建了余人的龙虾经纪人队伍,开办龙虾美食节,打造“无虾不成席”的美食文化。延链、补链、强链,三产深度融合,霍邱县稻虾产业三产综合产值已达70亿元。
如今的霍邱县已经是“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小小龙虾托起了当地乡村振兴路。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提升稻虾综合种养水平,并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打开新格局。”何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