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规划》为未来5年中药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标注重点,中药材行业应引起重视。
中药是中医药乃至整个大健康产业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具有卫生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属性。中医药倡导“医药合一”协同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离开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医离开中药,就失去了治病武器和核心手段。
在《规划》的规划背景中,重点提到了“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这个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在主要任务“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安全监管4个方面的具体措施。《规划》实施后,利好哪些中药材品种?
林下仿野生药材品种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不可持续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野生变家种品种的生产盲目性极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本应生长在潮湿、遮阴环境下的羌活,被移栽到阳坡环境后,品质变异,药效较仿野生种植下降明显。因此,《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制定中药材采收、产地加工、野生抚育及仿野生栽培技术规范和标准”,这必将促进以仿野生、立体化种植为特征的中药材林下经济发展。道地药材产地品种道地药材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优质中医药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重产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导致国内多种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不可持续、种源变异甚至消失,如“梁外甘草”“石牌藿香”和“建泽泻”等。《规划》提出“制定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道地药材的地理标志保护,培育一批道地药材知名品牌”,这正是在针对性加强道地药材产地和品种保护孵育,做大做强道地药材品牌,必然利好全国道地药材产区和品种的传承与发展。可溯源规范化种养殖品种中药材原料按照“GAP基地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追溯已成大势所趋,相关规范和配套政策也已陆续出台。《规划》再次强调“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研究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多部门协同监管”。接下来,哪些基地、哪些生产企业率先实施,必将抓住这波政策红利,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贴近公众的药食两用品种药食两用品种近20年来的社会需求增长极为明显,在中药材整体消费量的占比达到80%左右。~年,种药食两用中药材整体需求量从.6万吨增长到.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3.6%,成为整个中药材领域最亮眼的板块。《规划》提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为重点,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这必然进一步促进丰富多彩的药食两用品种的产品和渠道创新,扩大药食两用品种的增量市场,成为中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疫病关联的药材品种《规划》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提出“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提升中医药应急服务能力”。在这种背景下,与抗击疫情相关和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类的药材原料,将会受到全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