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的卡塔尔多哈的冻产大会是代表了全球原油产量60%产油国的会议,也是在欧佩克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15年以来的首度产量协调,产油国就“冻产”展开数小时谈判。会议结束,产油国未达成冻产协议。知情人士透露,沙特坚持将伊朗纳入冻产国家之列是会议无果的主要原因。伊朗石油部长就缺席本次多哈会议,对伊朗国家电视台表示,伊朗不会加入冻产,因此派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也就没有意义,他表示,如果伊朗同意冻产,则意味着伊朗将再度置于制裁之中。受此影响,亚洲早盘交易时段,国际油价17号应声下跌,美原油大幅低开超6%,回吐此前一周的所有涨幅。
昨晚(4月18日)的央评演播室,央评君邀请到了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和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做客现场,评一评“冻产”协议破产之后的影响。
换个视角看经济,CCTV2《央视财经评论》周一至周四,每晚21:50,准点开评。
央评说
1、为什么“冻产”的小船说翻就翻?在央评现场,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告诉央评君,冻产协议没有达成,是因为各国之间利益很难达成一致。
马光远(财经评论员):利益协调难一致
我觉得最重要的影响还是国际油价自身,冻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需求不足,供应过剩,否则的话,不会冻,但是要冻的话,因为大家利益要协调一致非常难,沙特跟伊朗之间,现在不仅仅是石油问题,它们有各种矛盾,可能因为一点点原因,就谈不到一块,现在又死咬着,本来大家认为沙特绷不住了,因为你的财经状况非常严峻,所以在这种情况,大家认为沙特可能会让一步,结果它没有让,而且越来越强硬,前一段时间,整个油价的反弹,其实就是因为对冻产本身抱有很大的希望,说在沙特非常困难,俄罗斯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总不会做出有损于自己的决定,结果还是做出来了。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用“囚徒困境”来形容主导国家之间的关系。
刘戈(财经评论员):主导协议的国家原本就不在一条船上
所以达成协议,它需要互相之间的一个信任。现在这几个主要主导着冻产协议的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每一个人自己的行为,都会变成别人加害你的原因,在这样的一个境况下,沙特和伊朗,1月份已经断交了这两个国家,让他们互相再达成一个妥协,这个小船,它不是个友谊的小船,肯定要翻。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认为,冻产协议无法达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油国之间争夺市场。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争夺市场导致意见不和
俄罗斯人说大家冻产,结果他的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位,达到了大概万桶,什么概念?5.5亿吨一年,他历史上最高也就5亿吨,现在达到5.5亿吨了,你占在最高位了,然后你告诉大家冻产,沙特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其他的国家当然不买账,尤其是伊朗,那绝对不能买账,说我的市场全让你们抢走了。
2、“冻产”未达成会有什么影响?
?
“冻产”未达成会有什么影响?
就翻“冻产”未达成会有什么影响?
?央评君在现场向三位嘉宾提问:“冻产”未达成协议会对全球石油市场和石油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韩晓平(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新能源新技术投资增加减少石油需求
去年全球的石油需求是增加的,虽然量不大,大概也是万,今天也在增加,下调了一点,但是还是在增加。但是这里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他要算油价,如果油价涨超过40%,那么美国页岩油就开始生产。你要知道非产油国一堆的技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新能源。油价一高,马上这些技术投资就增加,增加就会进一步的减少石油需求。
马光远(财经评论员):高油价时代已经不在
现在整个去看,欧洲、美国、日本,它的整个需求是下降的,它已经早过了历史峰值,现在支撑这个需求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新兴市场,但是新兴市场现在的整个需求的增速比以前比已经大大地放缓,这个对整个油价,整个预期来讲是影响非常大。油价回到过去的那种高价的状态几乎不可能,包括欧佩克自身预测的时候说,油价回到80美元,可能得年了,所以你看从最低价格涨到现在,已经涨了60%了,这个涨幅是非常大的。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告诉央评君,新能源的替代力量越来越强。
刘戈(财经评论员):新能源技术成熟可能替代石油资源
比如天然气,现在天然气的增长量和它的运输的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技术越来越成熟,很快它可能就达到了一个技术上的一个瓶颈的突破,一旦实现突破了以后,石油可能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以前大家都说石油是一个有限的资源,但是以前我就说过一个例子,人类社会结束石器时代,不是因为石头用完了,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新的铁器,青铜器,所以并不一定要等石油用完了,然后我们才有新的能源,可能石油到一定程度了以后,我们其他的能源跟上了以后,石油的时代就over。
猜你喜欢国际油价能不能得救全看它了,关于今天多哈会谈的一切!
多哈冻产会议之后,油价何去何从?
大家可以在央评的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吡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