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8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周夏林黄莺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晒盐”这个判断题,对还是错?
如果你去过今年7月初新开馆的海盐晒制非遗传承所,这个考点你一定会牢牢掌握。
海盐晒制非遗传承所位于象山花岙岛,这是浙江全省首家海盐晒制非遗传承所,由当年花岙盐场的仓库改建而来,花岙盐场是浙江仅存的一座海盐手工晒制盐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在如今的花岙盐场,不仅能欣赏到五彩盐田的美好,在盐田拍下“天空之镜”的美图,亲自到盐田体验古法晒盐的辛苦时,还可以去非遗传承所“涨知识”。但是,当我们在盛夏来到花岙盐场时候,第一眼就会被盐场美征服,然后就会觉得晒盐真的是很辛苦很有技术的活。
△图片由盐场提供
1】海岛上的亩盐田
可以用手机拍出“天空之境”
地处象山高塘岛乡花岙岛的花岙盐场,三面环海,如今也只有渡轮能上岛。
象山海盐晒制历史悠久,曾是响当当的“贡盐之乡”,晒盐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多年。而悬于海外的花岙岛运输盐并不便利,这里能设立盐场,就是因为地理条件适合晒盐。
盐场位于岛的西北部,地势平坦开阔,盐场东面地势偏高,可以阻挡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同时减少海风对于盐场的破坏,这样的地理位置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炙烤”。从早上8点左右,一直到晚霞余晖落尽,一整天的阳光都不浪费。
△图片由盐场提供
晒盐分为纳潮、沉淀、制卤、走水、结晶、打盐花、推盐、挑盐、归坨、沥卤等步骤。花岙盐场是八级滩,每滩都是一个方格,一到五级是蒸发,六、七级是调卤,最后一级是结晶,基本保留了古法晒盐的技艺,越到后面方格越小。
如今有盐田亩,几百个方正的盐滩在花岙岛大佛头山脚下排列整齐,因为蒸发滩、调卤滩中卤水浓度不一、沉淀物不同每个盐滩的颜色也不相同,千亩盐田像画家手中巨大的调色盘,这种五彩斑斓的景象是古法晒盐特有的风景。
对于爱摄影的读者来说,这浩瀚的盐田是不能错过的风景,天晴能拍到五彩盐田,盐田承接天空倒影,不用修图,就能手机直接拍出天空之镜的感觉,运气好能拍到落日火烧云,天地盐田都变成了一幅“燃烧”的油画。盐场还有随处可见皑皑盐堆,阳光下闪闪发亮。
△图片由盐场提供
2】看起来唯美炫酷的“打花旋盐”
体验起来就是个“苦”字
小时新闻记者去体验晒盐时候,小暑已过,一年里最热的三伏天就要来了,正是晒盐最好的时节。虽然现在花岙盐场一年四季都能晒盐、产盐,但是,盛夏是花岙盐场的30多名盐农一年中最忙碌的生产旺季。
59岁的方学正和55岁的林梨萍是一对“夫妻档”盐农,两人都来自台州三门。方学正从年开始在三门盐场上班,分配到了最有技术含量的“结晶”区,后来三门盐场关门,他就带着妻子飘洋过海,到了花岙盐场晒盐,如今夫妻两个在花岙盐场也坚守了16年。
△李文学/摄
△“盐田圆舞曲”薛国拉/摄
这一天,记者跟着他们夫妻两个去体验盐农的生活。
最美最动感的时候,是盐农正卖力地挥着长鞭打盐花时,白色的长鞭甩动,张力十足,盐花飞溅,跳珠溅玉,盐民黝黑的皮肤和洁白的盐花对比鲜明,张扬着古法晒盐的恢宏场景。
盐田的结晶滩里,方学正拿着一根长鞭(是一根竹竿,一头绑着一根长绳)在盐田结晶滩中来回甩动,没甩几下,方学正的额头上已满是汗水。
这就是古法晒盐中的“打花旋盐”,当卤水的波美度(溶液浓度)达到24.5度时,就会有盐析出了,方学正每半小时就要“打花”一次,每天要打20多次,把粗盐结晶体打散,让盐均匀细腻。
如果说看盐农打盐是种美的享受,那体验起来,就是各种的“苦”。
下午2点半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全副武装的去盐田体验打盐花,最热的是脚,因为必须穿胶鞋。
而在盐田里的第一反应是,太晒了,应该戴墨镜,武装到眼睛。大片的水面镜子反射阳光,还有盐田里结出的盐花像是一地的小碎钻,也在闪闪发光,拍照是极美的,但是身处其中,就如身处四面加热的烤炉里,到处是炽热的光。
汗从皮肤上流下来,擦都不敢擦,因为手上有四溅的盐花,刺得皮肤发疼。
盐农的脖子和脸都露在外面,虽然穿长袖,但是小臂也是暴露在阳光里的。问他们不怕晒吗?他们说,海边有风可以把汗带走,包裹得太严实反而闷。
晒盐是“阳光与风的杰作”,而盐农适应着阳光也适应着风。
此时室外温度达到36℃,这还不算最热的时候,往后的三伏天里,气温还会继续飙升。方学正说实在太热,他会索性脱了上衣干活,“刚开始脸上身上都晒得疼,后来就习惯了。”烈日的灼烤对盐农来说很平常,日头越猛,晒出的盐就越多,盐民的收入也就越多。这是最热的时候,也是晒盐最好的时候。
3】深夜盐场,漫天星光下
盐农忙收盐
盐场的另一段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是在深夜。
凌晨2点,花岙岛的天空能看得到银河,还有点点星光,方学正夫妻俩又出门了,要去收盐。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盐场上灯火通明,林梨萍推盐归堆,方学正挑盐担归坨、沥卤。
林梨萍穿着雨靴,在结晶滩里用盐耙将结晶出来的盐像稻谷一样堆拢到盐田的正中,然后用铁锹把盐铲进盐担,方学正一趟趟挑着盐担,把盐倒在盐坨台上“储存”起来。盐要在盐坨里堆放至少一年才能使用,海盐在当地人口中还有说法是“老盐”,可以用来做解暑的老盐汤,还有人用这样的老盐缓解牙疼。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林梨萍说,凌晨收盐是为了保证盐的产量和质量,白天温度高会影响卤水的质量。“太阳升起来前,我们会把当天晒出来的盐都收好,放好,然后重新给盐卤池里加满,等第二天的太阳继续晒出盐来。”
5点多,天空开始泛白,太阳即将出来,夫妻俩收了两个结晶滩的盐。白天的活,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4】64岁的晒盐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现在晒盐,看天吃饭的依赖性小多了
徐安清是花岙盐场的现任场长,晒盐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盐场的技术总监,主要为盐农们提供技术指导。
方学正告诉记者,原来他一直把握不好卤水的波美度,是在徐安清这里学到了窍门,“后来我和徐场长学了段时间,现在自己也能独立晒出好盐”。
徐安清是舟山岱山人,家中三代晒盐,他从16岁就开始继承父亲的晒盐手艺,成了一名晒盐人,他已在盐场工作了48年。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据说徐安清介绍,晒盐这行有“旱晴天纳潮头,平时纳潮中,雨后纳潮尾,夏秋季纳夜潮”的说法,每年的6-8月份是晒盐的旺季,也是决定晒盐产量的关键期。
晒盐是看天吃饭的,夏季最怕台风天,天上下雨,滩里的卤水波美度就要出问题,徐安清至今记得以前雨天和父亲抢收卤水的场景。
“现在技术好了,盐滩下面埋了管道,卤水能够通过管道进出。下雨天还有膜布遮住盐田,防止水冲淡盐卤。不用像以前那么辛苦,看天出盐的依赖性也少了。”徐安清说,比起爷爷和父亲晒盐的时候的艰辛,现在要好得多,“但是台风天,还是无力抗拒的,会减产。”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5】盐场正在经历转型
从“工厂”变成玩盐的游乐园
而盐场的未来,更是让晒了一辈子盐的徐安清感觉太不一样了。
盐场从一个“工厂”,逐步成为旅游目的地。盐场负责人胡辉说,盐场也正在经历另一次转型,让盐可以玩,可以学,“我们打造了非遗传承所,期望制盐的文化、历史和技术,一代代盐农在技术革新上的努力,也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而盐场更是多了体验和打卡的旅行必备环节,小朋友可以穿上套鞋亲自来盐田劳作,感受一下在盐田里流汗的快乐,而这里也是拍照的好地方,盐池清浅,随便一拍就能拍出天空之镜的感觉。
△记者自己随手用手机拍的,倒影是不是有天空之镜的感觉了。钱报记者黄莺/摄
“我们还为盐田想了一些新口号,比如:‘我的盐里只有你’,打造了国家非遗晒盐技艺IP形象‘花岙晒盐阿伯’及文创产品,还有盐板画这样适合当地特色,又适合的游戏。”
△钱报记者周夏林/摄
在这里还能预定当地特色的“盐田宴”,宴席上有盐水鸭、盐焗小龙虾、盐水豆腐、盐水海鲜拼盘、盐炒花生、盐煨海鸭蛋,当地的炝蟹,各种以海盐为主要配料的海鲜大餐,让人深刻领略靠海吃海能有多简单又有多鲜甜。
“暑假已经有很多孩子们的研学团队和成人的摄影团队,来我们盐场游玩,开发与盐有关的产品,比如美容、露营等等,把‘盐场’变成一个带有文化属性的游乐园,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