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甘沙全球化40时代下无人驾驶使能新基

白癜风能够治愈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57873.html

中制智库

23June

中制智库

演讲:吴甘沙

编辑:智兄

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在第五期中国制造大讲堂上表示,未来的全球化可能是4.0版本的全球化。本文根据直播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本文字数

阅读时间

15分钟

人类历史正在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所改变。《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我们或许会把人类历史分为新冠疫情前(BC)和新冠疫情后(AC),就像人类划分公元前与公元后一样。年无疑就是这场时代划分的分界点。

在这样的历史变革期,作为中国制造业思想库的中制智库也在积极探索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6月18日晚间,由中制智库、新浪财经与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主办,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的“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的第五期”如期进行了网络直播。

直播中,中制智库邀请了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原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吴甘沙,经济学博士、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三人进行了演讲与对话。

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在点评吴甘沙的演讲内容时说,吴甘沙对疫后新基建和老基建做了一个比较,他的比较非常有特点,讲了新基建和旧基建主要的区别,一是新基建具有长期性和低成本特点,二是反脆弱与不间断,结论就是未来新基建的特点是无人化的,是人工智能的,它涉及到未来交通方式,甚至涉及到未来城市管理的方式和城市的一个基本的形态,也涉及到未来的物流和能源互联网,他从人工智能尤其是自动驾驶这样一个切入点讲的这些对我们很有启发。

吴甘沙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概括未来全球化,他认为未来的全球化可能是4.0版本的全球化,这对前面一位嘉宾王宏广主任讲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补充,王主任讲到了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一些现象,吴甘沙董事长认为未来全球化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是物流信息成本降低,反而会推动新的全球化,他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有逆全球化的一些现象存在,但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有可能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供应链通过人工智能尤其是自动驾驶就可能更加有弹性。

第二部分吴甘沙讲了无人驾驶,他是站在这个行业业界专家的角度讲,而中制智库研究院院长新望点评说,从普通听众的角度来讲,他觉得未来制造业的自动化,再加上区域物流的放大,区域物流重要性的增加,很多以人为主的产业,比如制造业,人不能聚集怕传染,就马上停下来,这时候人工智能就发挥作用了。

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

以下是详细演讲内容:

很荣幸来到中国制造大讲堂,刚才王主任讲的非常精彩,现在我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去看后疫情时代。

最近我们听到几个词,BC和AC,《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的,我们或许会把人类历史分为新冠疫情之前(BC)和新冠疫情之后(AC),就像人类划分公元前与公元后一样。

年就是后新冠时代的元年,后新冠时代的隐喻是什么,我们已经进入到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甚至是对抗的时代,这次疫情毫无疑问给我们很多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启示,丘吉尔有句话,“不要浪费一次好的危机”,如何去鉴定这是好的危机呢?我们又可以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这次危机面前,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人在病毒前面是非常脆弱的,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一个人身上,那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一个人死了这件事情发生了两万次,在灾难前面其实我们这一次感受到了一个深刻的人文主义的这样的一种倾向,就是我们为了保护每一个人,是可以损害经济。当然,损害经济的同时,也会对人带来影响。

无人驾驶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

我今天的主题是基建,为什么要做基建?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建可能是所有的建设当中具有最大强外部性的一种产业,所谓的强外部性就是具有带动效应、放大效应、乘法效应、外溢效应。传统上基建一般来说就是有像交通、通讯、水利等等这样的建设。这样的一些建设它不仅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就是我投入一块钱可能产生十块钱、一百块钱,它还具备了逆周期调节的这样一种能力。

大家知道我们搞经济,经常说“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就是消费、进出口还有投资。投资这一块我们可以投资房地产,我们也可以投资制造业,我们还可以投资基建,传统上我们充分利用了基建,尤其是“铁公基”作为逆周期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在为什么我们说新基建?新基建可以说在“形”上面跟老基建可能有点类似,但是在“神”这一块有了完全不同的内涵,它的外部性跟传统的基建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基建并不是新的,在过去这几十年当中,有一种基建可能大家每天都在享用,就是GPS的基础设施,或者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样一种基础设施,它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一块钱能够产生一百块钱的基础设施。

现在我们说新基建,跟传统的基建还有一些不同,一个就是新的领域,我刚才说了七大领域,另外一个就是新主体,传统上基建都是以政府为主去管理,现在我们新基建向民间资本去敞开,不再设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充分发动民间资本的这样一种主观能动性。

在高速铁路、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这“新四大发明”后边,其实是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比如说移动支付,比如说非常快捷而低廉的物流,比如说我们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具备的智能制造的庞大的能力和供应链网络中心的这样一个地位,用的就是云计算,这些基础设施传统上我们说的并不多,但是就是存在于我们今天很多的产业后边。

这些基础设施要具备一些新的特性,第一就是长期稳定低成本,其实基础设施一定是低成本的,比如说水电,它的价格一定不是随着CPI的增长而去增长的,要保持长期稳定的低成本,从另外一方面,我们老基建受制于各种成本的增长,土地的增长,人力的增长,我们新基建一定要摆脱这样一种现象,长期稳定低成本。

第二个一定是反脆弱的,在灾难面前不会中断。这点在此次疫情中我们看的很清楚,所有人呆在家里,有些必须的基础设施是持续的。第三个它一定是高效率、易管理的。基于这三点,我们希望未来新基建是无人化的,才能享受摩尔定律的,才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

因此,理想的新型基础设施应该是无人化的,而无人驾驶则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新基建跟无人驾驶一定会走到一起。无人驾驶又是能源互联网当中不可或缺的,无人驾驶车辆未来会使移动商业空间变大,所以它与新零售或新兴零售有关;而无人驾驶又能够重构城市的交通和生活格局,它跟城市又有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在所有这些新基础设施后面它的基础设施是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有赖于新基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提供无人化服务基础设施,保证城市和产业的服务可以不受重大危机影响和中断。

新基建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的就是刚才说的这些侠义的新基建,我们可以称之为基础性的、信息的基础设施。在最上边的是融合型的基础设施,它融合了底层的各种新基建,为产业提供直接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刚才说的快捷低廉的物流、比如我们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心。在中间,我们认为是一种使能型的或者说赋能型的基础设施,那就是无人驾驶物流。

后疫情时代面临一种新的全球化趋势

刚才王主任其实也谈到了逆全球化这样的一种说法,我是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的。或者说我们应该用全球化4.0来描述后疫情时代AC元年所面临的一种新的全球化趋势。

首先我们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或者说它可能以进两步退一步的这样一种节奏往前走,为什么呢?其中一个第一性的原理是,物流和信息流动的成本必然是持续降低的,只要它们俩的成本持续降低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化。

第二个,王主任也提到,局部可能会出现逆全球化。逆全球化是什么呢?比如说是供应链或制造业的回流,我们也清楚,发达国家或中国的很多省份都是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特别是有技能的劳动力的短缺,这个必然推动制造业的自动化。

第三个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必然还是全球供应链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但是,这次疫情的早期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如果说作为一个供应链中心出现了单点失效的话,全球都会按下暂停键。那么未来全球供应链会出现一个“去单点失效”的新网络。就像互联网的设计,就是弹性和反脆弱,去单点失效设计,就是说一个路由器坏了,这些信息包可以经由其他的很多路由器继续流动,这样一种会去单点失效网络放大区域间的物流需求,也就是说,供应链网络当中互为冗余的节点之间会有更大的区域物流需求,也就是这里面我们会看到两个关键词汇,一个是制造业的自动化,一个是区域物流的反弹。

无人驾驶的多场景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无人驾驶,一个是制造业物流的自动化。这些物包括半成品和成品;第二是区域供应链之间的物流。这是民航局今年发的一个指导意见,说要促进航空物流业,发改委提出了一个新提法,航空货运的基建。刚才说到区域物流放大的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点,航空货运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那么作为航空货运基建建设的一个重点,中国首个货运为主的机场——湖北鄂州国际物流机场会在年启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今年看到了这样一些处境,就是说我们的航空货运物流客运物流,如果碰到疫情,就会碰到这种情况,这个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其实很难做到反脆弱与不中断,今年民航明确提出四型机场的建设行动纲要,其中,提到了载运工具的智能化包括了少人机坪和机坪的自主驾驶。

这里我想举个例子,我们跟香港机场的机管局和民航处推出了行李和货物载运的无人化,这套系统在今年春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在香港封城的时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障了航空运输货运等不中断和反脆弱。

大家都知道在机场存在很多痛点,可能大家没有经历过亲自走上停机坪这样的体验,地表温度60-80度,其实在机场开这种车非常辛苦,现在我们让机场工作人员以各种更加舒适的方式参与这种工作。现在司机只需要去简单的点击几下,就能保持物流的畅通,所以这个是我们在机场的运用场景,它需要的技术非常可靠,甚至于在暴雨中也能工作。

另一个场景是制造业物流的自动化。我再给各位介绍一个案例,我们和国内一个大型的整车厂合作推出了全自动运行的厂区的无人物流系统,已经超过80台在16条线路上运行。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车队,底层工人通过一个平板电脑就能操作,这个是在拖白车身。拖到目的地之后,叉车把它叉下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为什么这样的无人驾驶在整个社会发展背景下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一下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些数据:从年到年,中国的适龄劳动力在过去9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龄劳动力从接近9.4亿人降到了8.97亿人,他们占总人口的比重也降了几乎6个百分点。而同时,我们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从年的1.9万元涨到了5万元。这两个情况实际上是推动了无人驾驶在这些行业大面积使用。

在传统模式里,购买一辆车的价格大概是20万/台,至少要两个司机,如果保持5-8%的年复合增长率,十年后的工资需要达到40万/台/年,但是无人驾驶可以锁定在20万/台/年,甚至在未来,因为摩尔定律,反而会更便宜,这样解决新基建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中国做无人驾驶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无人驾驶我们会在很多场景应用,这是我们展开公交的无人驾驶的运营,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无人驾驶的微型公交车,在真正的道路上面能够展开来运营,我们还有一种技术是很有意思的,叫自动代客泊车,这样一辆小车,可以买到电梯口,就下车了,掏出手机可以一键让这样的车在停车场里面无人驾驶的状态下沿途去寻找停车位,我们其实现在已经跟整车场投入了车辆在实际生活当中使用,如果你在停车场看到这样一辆车,会忍不住的想要挑逗一下这个车,在这种场景当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安全的表现。

最后做一个总结,疫情时代呼唤新基建,我们非常看中的是物流,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当中的物流,以及供应链弹性和反脆弱带来的区域之间的物流,我们相信新基建需要无人化,无人驾驶是新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而且在物流在智能制造,在供应链的场景当中,实现了规模化的商业化。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是必然发生的大趋势,如果说我们能够下好先手棋,就能够让我们的企业让我们的产业,让我们中国在世界的潮流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据悉,“美好制造”中国制造大讲堂由中制智库和新浪财经、工信部华信研究院联合出品,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协办、学术支持,“中制智库”官方抖音以及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新浪财经源发,网易财经、凤凰财经、搜狐财经、和讯财经、36氪、优酷财经、新浪微博等多家媒体平台联播,基于小鱼易连专业直播平台和讯飞听见语音转写平台,采用云端座谈、线上交流的形式,每期课堂邀请政商学媒等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为当下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走势带来精彩的解读。

(回看第五期精彩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

留言板CMThinkTank(点击即可留言)

往期大讲堂

杨志明丨刘利华丨刘世锦丨贾康丨吴甘沙丨吴晓波丨周长益丨陈志武丨秦朔丨张维迎丨夏斌丨余永定丨姚洋丨施展丨马光远丨单忠德丨赵晓丨曹仰锋丨刘九如丨屈贤明丨迟景朝丨吕廷杰丨梁宁丨童有好丨蒋锡培丨新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xiae.com/wtfz/4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