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论战中,经济学家的阵营与站队

◎智谷趋势研究中心|严九元

来源:智谷趋势

股市舆论场的博弈,从来没有像这次复杂而多变。这背后事关巨大的利益与立场。最近的一次发声与辟谣,是关于“国家队”资金将退出的消息,直接影响到了昨日股市的盘中跳水。

梳理股灾中的各种声音,基本是围绕三大论战在进行:

1.该不该救市?

2.是否认可国外势力“阴谋论”?

3.股灾是不是源于杭州?

这些争论,到底谁在参与,立场如何,怎样影响股灾决策?

论战一:“政府该不该救市”

6月12日,中国沪指A股达到此轮顶点.35,此后一路暴跌,财富蒸发以万亿元计,股民哀鸿遍野,救市声音开始涌现,这无疑包含了人们对于父爱主义政府和全能政府的惯性依赖。

“救市派”分为两类,“坚定救市派”和“谨慎救市派”。

“坚定救市派”以7月2日发表救市公开信的五位教授为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北京大学教授吕随启,清华大学教崔之元。

可以看到,主张政府权威的左派学者崔之元等位列其中。

5位教授在联名信上说:“这次股市暴跌已蕴含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轻则会导致股市’猝死’,导致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刚刚兴起的中产阶级的重大伤亡,重则将会引发人们对中国梦的怀疑和社会动荡,决不可掉以轻心。”

不救市可能引起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的动荡,这是坚定救市派的立场依据,他们强调救市乃当务之急,对其可能的负面效应淡化处理。

而“谨慎救市派”的不同点在于,他们在支持“政府出手”的同时要求手段节制,控制救市的副作用。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李称,“对监管方的救市行为表示谨慎支持,但希望其以不破坏市场自身的价格发现机制为前提。”

“政府该不该救市”,背后涉及的问题是政府在市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转化为更迫切的评估则是,股价暴跌带来的影响究竟多大,是否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对“反救市派”来说,股市暴跌只不过挤掉泡沫,后果可控,政府不必出手。

“反救市派”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为代表。政府出手救市后,他认为“对此轮股市暴跌,政府似乎有些反应过度,而一贯的‘风险厌恶’和维稳压力则是驱动因素。”刘胜军在其微博上对救市做法的批评获得超过次的转发,可见与其持相同立场的网民不在少数。

7月3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论,文章认为“中国目前的股市下挫(7月2日以.77点收盘)尚未伤及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未伤及中国的基本经济面。“反救市派”反的与其说是“政府救市”本身,毋宁说是“政府救市的时点”,他们认为时机未到。

在论战中,可以看到一些群体的分化,例如,同为市场化改革的支持者,学者刘胜军和赵晓各持一端,一方主张“坚决救市”,另一方呼吁“不该救市”,显示了问题的复杂性。而另一个重要群体——证券从业者的态度则显现出极高的统一性,几乎无一例外地呼吁“政府救市”。

总体而言,“主张救市”的声音占据了上风,这一派人数众多,声势浩大,迎合了股民强烈的诉求,也与中国政府“风险厌恶”的特征相契合。

智谷趋势此前曾分析,中国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具有典型的“风险厌恶”特征,在对于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还拿不准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有1%的风险,就要以%的力度来应对。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宏观经济曾经连续出现大幅波动,尤其是年的“物价闯关”,甚至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安和动荡。这以后,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一直非常主动,强调要“防患于未然”,而不愿意在风险已经显现的情况再介入。

7月18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态:“本轮股市动荡已经基本结束”,似在宣告“政府救市”行动的凯旋。但“该不该救市”所留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命题,在今后注定要掀起一次次论战。

论战二:是否认可国外势力“阴谋论”

“阴谋论”仿佛是中国股灾的标配,年股灾“阴谋论”现身过,在本轮股灾中同样没缺席。

本次“阴谋论”的代表作当属《这已经是一场战争》一文,7月1日收盘后开始出现,文章称:“做空资金面对政府的强力反击毫不手软,这显然会让人立刻和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国际专业做空资金手法联系到一起。这次面对的很可能不是国内习惯于听政策风向的乖宝宝资金,而是嗜血成性的国际饿狼。”

该文不到一千字,但影响甚大,这与文章作者署名前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千合资本创始人王亚伟有关,但几天后王亚伟否认此文出自其手。

在这期间,微博







































白癜风会治好吗
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xiae.com/wtwh/2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