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什么卡”签约作者
第一章:你到底是在恨房贷,还是在怕房贷?
本人议事风格,先抛结论:
除了超级的财富继承者们(俗称富二代,虽然我不爱这么称呼),普通的年轻人,在独立走向社会之后,应该尽快有设计、有规划、有权重地去产生负债。放眼长远,负债绝非是不自由、不可爱、不文艺的行为;相反地,在合理负债地过程中,你会逐渐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胆量、有思考,最后有财富的人;你会更加的自由,这最终会成为你作为一个可爱的人、文艺的人的基本底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眼中的买房,开始与“房奴“划等号;而“房奴”,又开始与“不自由、思维狭隘、束缚梦想、不有趣、不文艺”开始挂钩。
我在这个环节继续抛个观点:
所有痛诉买房背贷是不美好的行为的,都是本质上对于现实逃避的借口;一切皆类似于“我很难做好一件有难度的事,于是我告诉自己那件事其实不值得去做”的自我麻痹套路。而麻痹的次数多了,人便会自以为达到了真相,就像吃了止痛片便以为伤口不存在一样。
说到底,产生“买房不可爱”“该不该买房”的论点,本质上来自于“买房有难度”,因为如果“买房有难度”这件事不存在,那么“该不该买房”这些议论亦不会广泛地存在。
但请让我们回归这个世界的本质,问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件事的难易程度,会影响这件事的必要程度?肯定不是对吧?
所以过分讨论“不要去买房、不要去负债”,本质上类似与教义里的“这辈子很难翻的了身,那就甘心吃苦吧,不要再去执念荣华富贵了”。
到这里位置,耍钱哥并没有去定论“不该买房负债”的言论一定是错的,请注意我的严谨;我是在阐述,你听到的“该不该买房”的声音,并不是来自于“买房正确与否的真谛”,而是来自于“买房很有难度”,这个你一定要区别开来。听到这句话听不懂的,就别往下看了,这文章不适合你,耍钱哥我也无法跟你沟通,咱不浪费时间,这讲究缘分。
第二章:为什么我说,房子值得买?
接着我抛出下一个观点:
中国的房价,依旧在若干局部,存在价值回归空间;并且在总体盘子上,仍旧具备上升趋势。
说白话就是“国内,部分地区,仍然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整体来看,也是能增长,但是平缓一点。”
说这话,首先你得看看历史,都说以史为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物。你没读过不要紧,但是你得听;你自己不会你还不听,那你就继续做愤青。
(1)城市化依旧是主流趋势,成规模的逆城市化在你我活着的时候怕是见不到了。
中国正在经历的事,跟目前世界上的老牌强国比,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这个速度更快。欧美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讨论逆城市化了,那时候中国还在温饱线挣扎;如今中国做了第二大经济体,美国人依旧爱往小部分城市挤。
搞文艺的,你得去好莱坞洛杉矶吧;
搞IT互联网的,你得去硅谷吧;
从政的议员们,你们得去华盛顿驻个点吧。
飞机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开始讨论地缘政治要结束了,然而飞机飞了年,世界一如往昔;
互联网刚发明的时候,人们又开始讨论地缘政治的要结束了,然而互联网敲了纽交所几百次钟,每次敲钟你还是得去纽交所。这是真讽刺。
还没听懂?没关系,记住下一句就成:“只要美国还没出现肉眼可见的超级城市解散现象,那么中国也不会;中国发生这种事一定在美国之后。”这句话的有效期至少撑得到你的寿命之内。
(2)房价是一个城市经营的目标,也是结果。但凡产业完整的城市,房价都有保障。
这个地方耍钱哥需要好好跟你们讲一讲。我们来举例子,首先我们先将维度降低,你是一个村长;作为一个村长你有一个必要的使命,那就是带领本地人脱贫致富。
怎么做?指望本地人的话,会有几个刚性问题,比如没项目,比如没技术,比如没资本,比如没人才。怎么办?这个词出来了,“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的意思是,我自己什么都不会,但是我有地有政策,你们来干吧。这时候的招商,一般会从降低税负、便宜出厂房等政策配套,强行营造刚性吸引力。
企业被吸引来后,总需要人吧,于是人口也就来了,本地人不够,或者不会干活,那就从外地招聘;这些“新人口”的到来,有企业背景,有一技之长,有稳定收入,这个节点,“新人口”是比“原住民”要富裕的、光鲜的(参考北京中关村,程序员的工资,大多比北京老胡同里的“本地爷”收入高)。
但是作为老村长的你,你不能忘记你的初衷,带领原住民们致富。于是你观察这些“新人口”,发现刚需来了,他们需要住房。由于你已经在企业厂房的土地、税收上做了让步,这一次你不会再贴钱了。你开始卖土地,造住房,卖给“新人口”;同时,“原住民”的土地被征用、老房子被拆迁,“原住民”获得了拆迁款、土地款,“原住民”们相当于把“新人口”的钱揣到了自己的腰包里。
这个故事看明白没?套路就是优惠招商、吸引新人口、再以新人口的红利补贴原住民。你作为一个村长,这是你必须做的,也是你唯一能做的;把维度扩大,这也符合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端正两个观点:
城市有良性的产业,就会拥有置房需求与一定的购房能力。
原住民靠拆迁与出让土地暴富,是他们应得的,毕竟你能有份体面的工作,是借助了原住民们的土地、税收等政策。
(3)具有价值的房产,具备价格保障。
这个问题,经济学家马光远一直反复强调。马光远认为,购置房产,特别是用于保值抗通胀的房产,应该本身具有价值。在我看来,房产价值也应该分拆为两个价值,正如刚需房与改善房对应的一样,分为刚需价值与改善价值。
刚需价值,首先不能一上来就谈地铁、交通等。地铁、交通因素,核心是为了解决白领的通勤问题。如果一个产业连成型的产业区都没有,要地铁何用?
所以刚需价值,首先是城市价值。你这个城市有没有产业,这些产业里就业的人是能达到什么收入水平,他们是否稀罕手上的工作?对比蓝领类与白领类,一定是白领类更依赖手上的工作。我国的蓝领多由农村人口的间歇式转化而来,且工厂类的岗位可替代性相对较强,待遇差距有限,不在这干就去那干,不存在太多的人脉、资源、行业深度的积累。白领相比之下则更重视手上的工作,因为岗位、级别、晋升、资历,是越积累越值钱,轻易放弃的退出成本较高,收入差距也巨大。所以同样有产业的前提下,北京的互联网、上海的金融业,就比江南的一些制造工厂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忠诚度”越高,对房价的妥协程度就越大。
很形象的在于工人与白领的差距。你在工地,一不高兴,结了下个月的工钱就敢走人,大不了回家种地;你是白领,你就无法这么洒脱。
所以刚需价值,排序应该依次是“城市是否具有成型产业、城市产业偏工农还是偏白领,紧接着才是地铁、教育、医疗、购物等配套”。如果你的房产具有这些,那么总有人是需要它的。
改善价值。我这里说的改善价值可能比房地产中的“改善”更偏高大上。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一些绝版房源。比如西湖边上。西湖就那么大,能盖的房子就那么多。有人问,这么贵,好转手吗?同时,中国独生子女的政策实施太久,下一代人口增速放缓,人少了是不是市场也就少了。这里我回答,好转手,好房子永远有人爱。
因为不管人口多了还是少了(况且中国基数那么大,能少到哪去),只要有人,就会有差异,就会区分有钱人和普通人。而人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对“物”的使用差异。假如杭州就是全宇宙,有钱没钱的都只能呆在杭州,那么最终西湖边上住的肯定是有钱人。所以在考虑人数的差异时,不要忘记人群权重的差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能分为江与湖;江,湖,这是不一样的。
第三章:贷款,实质是以未来的偿还能力,锁定今天的优惠价格
(1)处于升值期的东西,越早购入,锁定的价格越优惠,可期的收益空间越高。
这话不解释,就问自己,时间穿梭到10年前,你会不会劝当时自己和家人买房。
(2)价格锁定后,货币随着时间贬值,收入随着时间提高,你的偿还成本越来越小。
略结实一下,经济学上比较浅显的道理:
货币在贬值,20年前,每月让你拿0块你肉疼,20年后的今天你会觉得同样是0,好像这0没那么值钱了。
你的工资随着工作经验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涨幅。月薪1万的你开始负债,等到你月薪两万时,每月还是还同样的钱,会越来越轻松。
第四章:富翁,从做负翁开始
(1)你现在不买房,你以后就越买不起房;后来当了百万富翁的,多是从苦逼的百万负翁熬过来的。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富人喜欢借钱,穷人喜欢存钱。
耍钱哥上学那会儿,室友小A,还没毕业,老爸就在年咬牙凑钱在合肥付了首付。毕业后一工作,是耍钱哥最幸灾乐祸的日子。一面,自己能赚工资,压抑多年的购物欲终于爆发,刷卡刷爆,但告诉自己这叫生活品质;一面嘲笑小A每月工资全部贡献房贷,自己过的紧紧巴巴,不敢吃不敢穿。然后终于慢慢形势开始反转,一方面小A工资虽然涨幅不大,但至少没跌,所以还款压力越来越小;二来合肥房价压抑多年后暴涨,小A房子翻了一倍,从负债万变为盈利万,一夜之间。而耍钱哥天天消费,欠了一堆卡债,倒头啥也没捞着,看着好的机会也没钱投资,虽然工资是小A的好几倍,但跟小A距离财务自由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
有人会说靠囤房致富太多轻松,甚至吐槽这种人抬高了房价赚了大家的钱。但是请仔细看看过程,别人当真是一夜暴富吗?对于小严这种家中并非大款的家庭,你想过他起初负债的艰苦吗?你体会过看着同样的同学大手大脚的落差吗?你放弃过安逸的生活而勇敢地去背负一些沉重吗?
你并没有,所以你容易穷。
(2)当下国内,资本并无更优的投资路径。
这个现状才是房价加速上涨的催化剂(注意我说的是催化剂,学过化学的知道,催化剂只是促进要素,并非本质要素,本质还是上文的人口产业刚需这些)。很多人不知道这一条意味着什么,我来把这句话翻译一下给你: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你的钱,除了用来购置有相当价值的房子,放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不靠谱的。
这是个很冷酷的现实,又是个很温馨的现实。冷酷在于你没有什么选择,温馨在于,你不需要做太多选择,路给你选好了。
(3)买不起北上广,不代表你什么也不需要作为。
说到这里,相当多读者肯定在吐槽,“即便我们相信了你对房产的看法,但我还是买不起。”
这是个伪命题。
篮球打不过乔丹于是大家就都别打篮球了?
首先你应该有这样一条经济学常识,如果你不投资,你就没有收益。如果你一直进行低效投资,你就一直只能进行低效收益。如果你长期处于低效投资,你就离高效投资越来越远。
然后你应该有第二条行为学常识,相当多人做不到高度的自律,所以甭说低效投资了,怕是早被无序的消费耗光了。
所以,如果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一线房源你无力投资,你至少可以向下考虑,比如价格处于抑制中的二线城市。杭州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16年底已经忽然限购了,机会就是这样稍纵即逝)。
杭州,坐拥中国一流的互联网产业,网易、阿里巴巴等知名巨头的总部都在这里,啥意思?这里面的员工都是15万以上年薪的,30万年薪的一抓一大把。以房价与月工资的比例为参照,杭州均在定在3万都不算过分。简单总结就是,杭州的产业,收入水平是跟北上广一个水平的(请参考各大招聘网站,看看招工工资报价),但是房价还有很大差距。另外,杭州作为稀缺地缘,坐拥中国独有的气候、美景、山水,这就产生了改善价值。想一想,一个城市,一大堆年薪几十万的程序员,遇到杭州美景,会发生什么?傻子也想置业啊!然后去年11月,入口关闭,外地限购,机会结束。
比杭州差一点的成都,均价也不高,毕竟成都有几个特点,一是本地大学多,川大、西南财经一大堆;另一个就是,四川人安逸,不爱往外跑,所以本地就业充分;而且成都早年有工业基础,如今又很好的接班了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完美衔接,结构合理;成都有山有水,热爱消费,流通性强。当然,好机会不会持续太久,同样去年年底,天府新区限购。
如果还是买不起,三线的省会房价如果合理,即便没有绝佳的产业环境,至少教育、医疗资源还是有一定的含金量的,这就是道排序题。最后实在不行,老家的小城也是可以考虑的。当然人口在万以上的算是必要条件了,而且不要搞太多概念,保证流通。为什么会考虑三四线城市?因为,虽然不会出现逆城市化,但是会出现人员轮替。就是,在北上广混了10年,没混套北京房子,很多人会选择回乡,然后更年轻的人交替入京,做新一番的尝试。而从北上广归来,相对于老家的人,多少有一些继续,而且生活比较讲究,一旦回家生了孩子,教育、医疗资源还是派的上用场,所以需求依旧在延续。
但切记,小城市,不要妄想投资商用房,不管是写字楼还是商铺。小城市没有大产业,用不着写字楼,购物需求受网络电商冲击,更是没啥意思。
最后,一个招,如果不会看地段,就去一些租房网站查查出租情况,好租的房子,更接近价值。
第五章:首付凑不齐?你真的应该经营起你的信用了。
(1)常借小钱,才能借到大钱。
说出来可能不信,我一研究生同学,早年家里买的合肥的房子,毕业后工作了几年,信用没问题。可最近装修房子,想借个10几万,到处不知道去哪借。房产证还没办好,也做不了抵押。
他问到我,说你能借到多少钱,我说光招行的闪电贷就能秒出30万了,再加上各大银行的万用金、备用金、消费金,一天出来个五六十万没问题。他傻了,说你是咋做到的?我反问了他,你有几张信用卡?
他说一张。我一下子就知道为啥了。很多人的误区跟他一样,平时不屑于办信用卡,觉得自己不喜欢欠钱的感觉,而且说不欠钱信用肯定好。然而并不是,信任不是建立在隔山相望中的,信任是从点滴的交流开始的。良好的信用卡使用记录,就是你与银行交互的开始。
玩卡都知道,信用卡额度并非是你的最终授信额度,一旦在某家银行有所沉淀,伴随信用卡而来的各种补充授信也就随之而来,消费贷、信用贷、分期金等等。这些有时候会是你卡额度的N多倍。这些不是凭空而来,是基于你与银行的点滴合作开始。而对于普通人,这种开始就是从一张小小的信用卡。所以说连在三线城市买房都凑不到首付的同学,真的要好好想一想,你的思维是否真的符合当今时代的标准。关于思维,可以参考本号的另一篇文章《银行余额为0?这才是正宗的有钱范儿!》,辽宁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