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防风与独活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6/6195051.html
上学时《中药学》把防风放在“解表”类,而独活归在“祛风湿”类,二者有相去甚远的感觉。行医以后,经常把防风与独活配伍应用,如独活寄生汤等都是如此。

其实,防风与独活有不少相似之处,从植物分科来说,都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皆辛,其性都温,功效都能止痛。笔者初到临床时,只知把防风当辛温解表药用,望文生义,防风一定是预防风邪入侵,比较药物异同时也只知羌活与独活,因为皆有一“活”字。很少把防风与独活比较用,后来我读到了清代邹润安的《本经疏证》,很受启发,如载:“独活散湿以化风,然时与防风合奏散风之功;防风祛风以行湿,然时与独活协为除湿之助,若仅以谓风能胜湿,风能燥湿者,亦浅之乎二味之治也。”

抓住一个“风”字用防风。

防风的主治功效,《本经》有“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痛痹,烦满,久服轻身。”的记载,其中有四个“风”字,主要用于外风之疾,如外邪头风眩晕、头痛,行痹肢体游走疼痛,以及风邪上扰之新病视力下降。头风配藁本、川芎,头眩配泽泻、白术,止痒配白蒺藜、白鲜皮、荆芥,止痛配独活、当归,肝风抽搐配白芍、钩藤。

防风不仅祛风,而且还可以御风,保卫机体不受风邪所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提高免疫力,传统常配黄芪、白术、党参,对慢性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如慢支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难以根治者有效。这里用防风有祛风与御风之双重作用,并非只有黄芪才有固表御风之效,对防风的这一特点临床当受重视。

历代对防风有止汗与发汗的争论。如《日华子本草》认为能治“羸损盗汗”,《长沙药解》也有“敛自汗、盗汗”之说,但《本草经疏》却说:“阴虚盗汗,阳虚自汗,法所同忌。”其说迥异,因其前提不同之故。前者言能止汗,是通过配伍实现的,如玉屏风散等,后者是言其单味药用之忌。防风为辛温发散之品,用于风寒表证无汗者最合拍,故《本草经疏》提出忌用也是有道理的。临床对于虚证多汗者,因腠理疏松而常有感冒,防风配黄芪、山萸肉,确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

防风燥湿升清,兼可疏肝,因此,痛泻要方用防风,其机理在于抑木扶土升阳,并非能止泻。东垣所制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均配防风,都是其意。

除此之外,防风之治风,还可广泛地用于各种瘙痒症,其温性不是太强,寒证、热证皆可通过配伍应用,如《局方》消风散、《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荆防方等即是。

独活善除湿而止痛。

独活在临床上以止痛见长,凡风寒外袭之疼痛,跌打损伤之疼痛,疮疖之疼痛,肢体关节之疼痛,尤其是那种重着不移之疼痛,首选独活。

独活长于祛湿邪,前人称能“畅水中之阳,杜湿之根”。湿邪为阴,而趋下行,最伤阳气,独活之气较防风峻而烈,温性略胜一筹,凡湿邪从外而犯者,能止痛治其症状之标,还能除湿驱湿,以治疼痛之本,谓治病除根者也。如遇风寒湿邪外感之头痛身疼、少汗者,当配羌活、川芎,跌打损伤之疼痛配伍没药、红花,疮疡肿疖之疼痛配伍蒲公英、野菊花,四肢百节之疼痛配桑寄生、桂枝,寒湿之冷痛配乌头、附子等,不论新病久病都能见效。

除此之外,防风偏治自上而下之病,多作为补剂之佐,如玉屏风散、和血息风汤配伍阿胶、黄芪、白芍等治产后伤风发搐(《医学衷中参西录》);而独活专为攻剂之佐,善治下半身之疾,如独活寄生汤、独活酒、国公酒均以独活为主。

近年,我们用羌活者多,常以“二活”表示羌活与独活同用,治表只知羌活而少知独活,其实《神农本草经》羌活一名,见于独活条下,称独活“一名羌活”,当时认为二者异名而同物,《本草纲目》说:“独活以羌中来者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乃一物二种也,……后人以为二物者,非矣。”药物品种复杂而混乱,非我辈能弄清楚者,只不过,若欲解表祛寒、除湿止痛,其症虽在上在外,也不要忘记用独活。

.8.1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xiae.com/wtfz/94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