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第一次去乌兹别克斯坦的旅行者,尤其是女性都会心存疑问,就是去此类穆斯林国家,在穿衣打扮上有没有什么禁忌?在公共场合,是不是不能够穿短衣短裤,是不是要随时戴着头巾?今天我们就来为你解答一下这个疑惑。
乌兹别克斯坦是十足的穆斯林国家
在乌兹别克斯坦,96.3%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时,伊斯兰教传入乌兹别克斯坦。在14世纪,花剌子模帝国最强盛时期,帖木儿大帝建造了许多宗教建筑,包括现在著名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以及一些伊斯兰风格的陵墓,伊斯兰教发展迅速,布哈拉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圣城。
苏联时期,对伊斯兰教进行压制,乌兹别克斯坦大部分神职人员被消灭,或被关进集中营。
在十月革命前,撒马尔罕共有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座,塔什干有座,布哈拉有座。这些清真寺成为宗教中心和文化科学教育艺术中心,在斯大林年代,在与宗教和蒙昧作斗争的口号下,全部被关闭,大量宗教文献被毁,许多穆斯林俄罗斯化。
年代后期,苏联通过消除乌兹别克斯坦的外在呈现,成功地遏制了宗教:关闭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禁止宗教文学;禁止非国家认可的宗教领袖和教会。
到年,在地方政权机构登记注册开放的清真寺有座,其中69座为古建筑,曾被当作仓库,或用于其它经济目的。从前被封存在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历史博物馆内的《奥斯曼古兰经》重新回到了穆斯林手中,而且初次计划翻印达5万册。在《东方之星》(乌兹别克文和俄文版)杂志上刊出了《古兰经》经文,这成为伊斯兰教复兴的信号。
苏维埃政权结束后,许多人预料,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将热情高涨,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乌兹别克人反而逐渐又重新认识了伊斯兰信仰。
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十足的世俗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宪法第61条规定,宗教组织和协会应与国家政治分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不得干涉宗教团体的活动。
年代初期,随着苏联政权的结束,大批来自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传教士来到乌兹别克斯坦,重新将苏菲派和瓦哈比派伊斯兰教传入。
年,在纳曼干,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大学的激进伊斯兰教主义组织控制了一座政府大楼,要求总统伊斯兰·卡里莫夫宣布乌兹别克斯坦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并把沙里亚作为唯一的法律制度。然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并没有这么做,而且驱逐激进伊斯兰武装组织,其领导人后来逃往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最后被联军处死。年和年,约有50名沙特阿拉伯伊兰传教士被驱逐出境,苏菲派传教士也被迫停止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活动。
现在乌兹别克内部形势比较稳定,国家也抵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乌兹别克斯坦民众的世俗化
如果你走在塔什干的街道上,其实根本看不出来这是一个穆斯林国家。
市中心金光闪闪的洋葱头(东正教教堂),苏联风格明显的各类建筑,深入地底下兼具防空洞功能的地铁,更重要的是,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戴头巾的女士,这分明就是一个中型的俄罗斯城市该有的样子啊。
东正教教堂
苏联风的乌兹别克斯坦大酒店
打扮完全不穆斯林的塔什干市民
当然,在其它城市,尤其是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古城,你还是一眼就能知道这是个穆斯林国家的,毕竟遍地的清真寺和神学院就是最好的见证。
但是,现在的神学院已经没有学生上学,都被用作博物馆和景点,学生都是在正规的学校里面接受教育。学生上学也被严令禁止戴头巾,而是要求穿校服。
乌兹别克斯坦小学生
我曾经在一个非常严格的穆斯林国家工作过半年。记得那会正好赶上斋月,我们当地的工人真的就一个月白天都不吃任何东西,包括水都不喝,只有在日落之后,日出之前才会进食;城市里面遍地都是清真寺,他们每天按时祷告5次;大街上的妇女,都戴着头巾;所有的商店、超市不销售任何酒精饮料。
而在乌兹别克斯坦,基本只在一些农村地区或者是清真寺里才能见到包着头巾的女士,并且一般年龄都偏大;至于斋月白天不进食,每天祷告这种宗教仪式也完全属于自愿行为;酒,对乌兹别克人民来说简直不可或缺,喝酒的氛围可谓是相当浓厚。
集市上戴头巾的妇女
工地上说来就来的酒局
马路边随时组起的酒局
半夜12点的酒局
曾经,一位猎人新打了猎物,邀请我去他家吃饭。
我:“打了啥野味?”
他:“野猪。”
我很纳闷儿:“你们不是不能吃猪肉吗?”
他:“没事儿,野猪不是猪。”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喝!”
乌兹别克斯坦十一旅行:旅行招募/走进伊斯兰童话古城的“一千零一夜”还有少量名额,感兴趣者请戳旅行顾问小百咨询
??
往期文章精选:
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乌兹别克斯坦,有哪些好的旅游投资机会?
这是一片美过贝加尔湖,却几乎没有国人到达的秘境
极致旅行体验之西伯利亚大铁路
被遗弃的度假胜地——阿布哈兹
毕业五年换了五份工作,大家都说我疯了!
文晋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