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曾经那么近如今那么远

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有一个叫陈峰的记者写了一篇《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这篇报道轰动了全国。

年6月2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废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一篇新闻报道影响了一项立法,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没有过的事。

那年我正准备参加中考,陈峰是我对记者最初的印象,他在我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

上高中后我刚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QQ号,那时候《三重门》很火。我在一篇关于韩寒的报道中看到了他对《南方周末》和江艺平的推崇,后来我在网吧找到了那段触动过无数人的新年贺词: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成熟的人群。

这是《南方周末》的年的新年贺词,标题是著名的《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作者江艺平,时任南方周末主编。

江艺平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女人。她的时代,是南方周末最辉煌的时代。

看到这篇新年贺词的时候,它已经是一篇几年前的旧文,但这短短的文字仍然像一个蛊,它悄无声息的种在我心里,它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肃然起敬,它让新闻在我心中圣如信仰,它让南方系在我心中高大无比。

高中的时候很穷,那时候的一份《南方周末》大概是2块钱,但我仍然买不起也没地方买。好在学校操场旁边有个读报亭,就像现在公交站牌一样,两边是透明玻璃,中间可以夹一张报纸。但完整的南方周末很厚,内容报道很多,学校的报刊亭有限,所以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报道文章,即使这样,我已经很满足了。

上了大学以后,我学的是新闻专业,那时的我疯狂的喜欢南方系和三联生活周刊,欣赏甚至有些神经质的去膜拜他们的经典作品。后来经过层层考试进了校报记者站,成为一名学生记者,不久拿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

过第一个记者节,是在年的11月8日,作为大一新生的我刚刚考入校报记者站,当天收到了站里学长学姐的短信祝福,晚上又参加了记者站的迎新晚会,从此知道还有属于记者这个职业的节日。

当时《南方周末》出版了一本书,叫《后台》,是他们的记者在岗时写,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不能或者没有发表的稿子集结出版。

我记得里面有记者写一个警察因为揭露单位内幕而被迫东躲西藏,南方周末的记者是他唯一信任的媒体人,但爆料的警察为了防止被追踪,他每次打电话都换一个陌生号码,而且没说几分钟就挂掉。一个雨夜,记者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凭直觉猜到是这个警察,但是对方一句话没说,沉默了几秒就挂掉了。他一直在想:这几年,这个说真话的警察经历了什么,他的家人还好吗?但是他什么都没来得及问,他也什么都不敢问。

有记者写自己走在路上,听到一个女孩在电话这头说完”我爱你“,然后挂掉电话哭的不能自已。

这些生活的片段是那样的简单,却又那样的真实。这里有你我的生活,也有时代的烙印。

《后台》前后出了三辑,我每次都买。

年,汶川地震,那方周末那一期特刊叫《汶川九歌》用整整36个版报道汶川大地震。

这里面有救灾的报道,有政府领导的采访,有对于豆腐渣校舍的反问,也有对于人性阴暗面的描述。它让人心痛,更让人鼓起勇气去寻求改变。就像这份报纸宣传的一样:坚持“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宗旨,努力做一份以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周报,与万知识型读者一起记录时代进程。

也就是看完这一期,我在校团委报名了参加暑期汶川自愿者,遗憾的是最终并没有能够起行。

后来当了站长,在记者站给新人培训的时候除了教科书,培训类教材《准记者培训守则》《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报道如何深入》等莫不是南方日报出版社出品的。

或许是因为校报是一月一出的缘故,我们早已经意识到在时效性上没有任何优势,何况学校还有广播站,所以留给纸媒的,只剩下观点和深度。

除了推崇南周,我也喜欢那时候的《三联生活周刊》,每期自掏腰包买了给大家看。后来三联生活周刊出了一本《十年》,是把从成立以来,所有加盟过三联的人每人写了一篇回忆录,集合出版。我才知道三联也是在一个没有暖气的小胡同里开始的,主编朱伟喜欢穿布鞋,记者们最怕准备选题,开选题会。第一怕没好的选题,第二更怕选题角度不好被主编骂。

写到这,我想起了15-16年在地铁报的日子,编辑部的小伙伴们也怕开选题会。

好多记者回忆录里对朱伟的评价就是:他对别人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他对你笑,是因为你稿子写的好,他骂你,是因为稿子没写好,仅此而已。

后来我招人的时候总是说,别在意我的喜好,你的稿子决定了我对你的态度。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后的工作,其实在学校就已经按捺不住。校团委办公室经常会发过来伟光正的大段宣传稿想在校报上发然后被领导知道,而这些稿子总是被我删减成一条简讯,为此我也没少遭到投诉,何况当时的团委书记还是我的系主任。在此感谢当时宣传部老师的庇护,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维护一帮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的轻狂和天真理想。

感谢大学四年的时光,他让你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不求结果不论输赢。

真正接触新闻是在大三暑假的日子,在宣传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了一家日报社实习,带我的老师跑的都是国家电网、自来水公司、公安等对口单位。我们一般早上9点多到单位,等到10点一过再去采访拍照一个小时,然后被被采访单位留下吃饭。

小地方的日子很悠闲,稿件有相关单位的人提前准备好材料,我只需要回来后稍微加工修改即可。最怕的是中午吃饭,吃饭必喝酒,而且没法推,我最初的酒量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正规新闻媒体。

你或许认为我会鄙视这些人,开始去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相处久了发现带我的老师其实也很有想法,也很想做出事情,也很喜欢南方系。

但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记者。

生存永远是人的第一要务,作为一个即将当父亲的人,我的老师首先要为自己的老婆孩子负责。

接触了才发现,记者是一个看似光鲜的职业,多数从业者拿着非常一般的薪水且没有编制和保障,一个没有解决自己后顾之忧的人,我们凭什么让他像一个圣人一样去揭露不公,去挖掘与自己无关的真相,去对抗看不见的势力?

谁来保护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中国人喜欢英雄,因为英雄不但可以拯救自己,而且敢于独自对抗邪恶势力。所以我们用职业道德和精神枷锁把记者神话,捧高。然后站在安全的地方给记者呐喊,等着他为懦弱的我们出头。

都说记者是”铁肩担道义“,可你看见哪个记者的肩膀真的是铁铸的?

和我们一样,记者也是普通人,他也会害怕,也会懦弱。

在这个变迁的时代,你最终发现,就连曾经的偶像也会有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无奈。

就在上大学的那几年,纸媒开始衰落了,博客不火了,饭否没有玩多久就消声匿迹了,随后新浪微博和







































中秋白癜风吃什么月饼
西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xiae.com/wtzz/2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